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我国将进入发展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规划了路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和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任务,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立足“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工作布局,聚焦“九大改革攻坚”“四项重点工作”“九个三年行动计划”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统筹协调全面依法治市,整体推动法治监督、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推深做实,奋力谱写新时代法治东营建设新篇章。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加快推动全面依法治市进程。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市的制度,完善保证党对依法治市工作的绝对领导机制;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市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扎实推动依法治市工作落地落实。建立健全重大法治问题请示报告、重要法治决定和方案备案、重要法治工作事项审批等制度;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工作责任制,推动述职工作常态化。认真贯彻《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推动形成从党政主要负责人到其他领导干部直至全体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闭环责任体系。
坚持示范创建引领,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政府。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机制。探索实践开放、多元的政府立法起草机制,拓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应急管理、军人抚恤优待、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监督。完善行政管理与综合执法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健全相关部门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提高复议应诉水平。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畅通复议救济渠道,加大公开审理力度,杜绝久拖不决、超时限办案;加强重大案件报告、突发事件应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旁听庭审等制度建设,推动行政应诉工作依法而为、循法而行。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监管。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配套制度,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民意调查等公众参与制度,提高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水平;完善合法性审核机制,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和文本动态化管理制度,提高合法性审核(审查)意见质量。进一步深化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市、县(区)政府法治示范创建指标全部达到《市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指标体系》要求,培树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标杆。
坚持融合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建设,落实专职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和准入退出机制。推动“集约化”矛盾纠纷非诉化解机制建设,实现诉化解中心与多元化解调处中心的整体联动、一体运作、闭环解决。全力以赴打好“七五”普法收官战,高点谋划启动“八五”普法新开局;全面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各行业、各单位“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着力打造普法责任主体明确、普法资源有效整合的大普法格局;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全业务全时空,积极构建现代公法服务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和项目标准动态调整工作机制,确保服务事项及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深入开展特殊人群法律援助工作,常态化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系列活动,深入开展退役军人法律援助“三优”(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服务活动。深化事业体制公证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壮大合作制公证机构,推动制定符合实际的绩效工资政策;推进公证减证便民工作,开拓新领域公证业务。统筹推进“强基工程”“领航工程”“聚力工程”“先锋工程”建设,稳步增加公职、公司律师数量,进一步强化党对律师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律师执业权利配套工作机制,保障律师合法执业权益和个人权益。推动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五个过硬”标准,全力打造一流司法行政队伍。建立干部队伍政治素质档案、政治素质正负面清单及“一票否决”事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日常考核力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树立实在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全方位加强年轻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发现培养一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调整充实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志愿者队伍,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壮大高端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提升全市法律服务工作水平;加强全系统人才库建设,做好行业领军人才选树培育工作,为司法行政事业提供坚强智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