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步科:风物长宜放眼量 治水兴水谱新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全市水务系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形成高度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持“五个聚焦聚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有力的举措,在综合管水上出实招,在系统治水上用实劲,在全面兴水上见实效,为东营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水支撑保障。

  聚焦聚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一是实现高保障配水。严格落实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科学调度利用黄河、长江等客水资源。充分利用黄河入海流域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发挥黄河三角洲生态用水的积极作用,全力保障区域水资源供给。完善地表拦蓄工程,增加地表供水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建设纳洪调蓄湿地,加大雨洪水资源利用力度。实施水源连通工程,实现全市及区域水资源统一调配。二是实现高品质供水。深入实施城乡居民饮水质量提升工程,把饮水质量从“水源头”管到“水龙头”,做到“一个县区、一张水网、一个公司、一直管到户”,确保“106项指标全部合格”。稳步推动全市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市供水优质化、供水管理专业化,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三是实现高效率用水。坚持节水优先,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落实《关于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农业节水挖潜力度,加快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农艺综合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深入实施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进工业节水提质增效,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用水工艺提升改造,实现高耗水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降低到50%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稳步提升中水利用率,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下降。加强城镇公共用水与居民生活用水节约利用,强化城乡居民节水意识,大力开展全民节水创建行动,实现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0%以下,城镇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

  聚焦聚力筑牢安全自然现代化的水灾害防治体系。健全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实施流域防洪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防汛设施修复提升工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北部防潮堤标准提升工程、防洪标准提升工程,有效解决干旱水患矛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务服务支撑能力,发展安全水务。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用生态的措施治理城市内涝。牢固坚持“雨水就近入河”“多建河道、少建管道”“多建植草沟、畅通道桥与水系连通渠道”“上分、中疏、下排、控水位”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实现“中雨不积水、大雨不成灾、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巩固提升中心城内涝设防标准从整体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超50年一遇。继续实施中心城水系贯通工程,提高“河相连、水相通、可循环”水平。

  聚焦聚力健全城湿相融人鸟共生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全力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水系循环、水脉贯通、水体流动上持续发力,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推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大保护,实施水系连通与水资源保障工程、大汶流区域循环水系工程、刁口河流路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形成黄河双流路入海的良好流域格局。实施城市景观区水生态工程,构建“环城-骨干-排涝-末梢”多级水网,促进水循环与水流动,定期开展生态补水,开展湿地修复,着力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鲜明城市特色。实施内陆农田区水生态修复,开展河口区北部、垦利区东部和利津县北部区域盐碱化改良工程,开展农田尾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末端湿地建设,实施河流、渠道水系绿化和生态护岸工程,打造内陆农田区生态廊道。实施滨海盐渔区生态化改造,发展“一水多用、渔盐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修复和维持底栖动物良好栖息地环境。严控滩涂湿地围垦,实施退养还滩工程,修复沿海滩涂湿地,开展滨海植被恢复和防护林建设,全面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聚焦聚力完善海-河-陆三位一体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在治理城镇污染上,巩固提升中心城广利河、溢洪河“两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实施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实现小区、单位雨污分流综合改造动态达标。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上,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喷施农药,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在治理工业点源污染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在治理临海水域污染上,实施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近海湿地综合整治修复,持续改善入海河流水质。在加强水环境与河湖管理上,完善水环境突发事件预警监控体系及应急预案,提高水功能区保护能力,加大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力度,依法完成水域确权划界工作,深入开展“清违整治”,强化河(湖)长制、“湾长制”管理,全面实现海陆统筹治理。

  聚焦聚力打造彰显大河生态文明的水文化传扬体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湿地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经济价值,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充分发挥水文化对全域旅游的影响带动作用。建立水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设立黄河故道、黄河三角洲顶点标识,建设刁口河遗产廊道,切实抓好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水情教育基地建设,展示黄河变迁、治黄科技文化、河口生态文化等水文化内容,积极申报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在丰富扩展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水统筹”等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场教学点的基础上,抓好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唤起社会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抓好水利风景区建设,形成“水利+文化+生态+旅游”全域旅游格局,彰显“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黄河三角洲特色韵味。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