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职工】服务百姓无怨无悔——记东营最美职工苗兴武

本网记者 李成

  广大农民,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们是社会的精神和脊梁。农民的儿子,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的性格,即使走出了黄土地,也不忘回报乡亲。农技推广,常年风餐露宿、风吹日晒,这远抵不上对土地的热爱、对作物的兴趣以及对乡亲的感情。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从小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我大学选择作物专业的初衷,也是工作后选择农技推广的原因。”1988年,苗兴武进入市农技推广站工作,在田间地头无怨无悔奔走了29年,辛苦并快乐着。

  拼在基层传经送宝

  从小在农村长大,苗兴武认识到,农民只有多打粮,才能过上好日子,要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关键靠科技。“农技推广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比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在大学里讲学还要复杂,这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采访中,苗兴武告诉记者。

  为使农民直观、深刻地认知农业科技成果,苗兴武坚持培训与示范相结合,在培训中将课堂设在地头、设在村里,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利用农民的农闲时间授课以使农民不误农活。在示范中,苗兴武注重展示棉花生产技术集成的实际效果,让农民现场看、跟着学,努力提高技术转化的成效。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掏炭的,仔细一看是农技站的”。苗兴武介绍说,农业技术人员常年在户外工作,工作环境很艰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没事就往地里跑,这是工作的真实写照。

  走进苗兴武的办公室,衣架上挂着两个遮阳帽、一把遮阳伞,墙角上摆着一双雨鞋、一双运动鞋,这是他日常工作的标配。记者看到,办公桌和电脑上落满了一层灰,原来,作为市棉花管理站站长,在棉花种植的每个关键阶段,苗兴武都要到各个县区现场指导,一个月就要跑遍五个县区,不着办公室是工作的常态。

  农村工作环境辛苦,却是产生科技成果的地方。多年来,苗兴武推广的“抗虫棉防早衰技术”、“棉花全程化控技术”、“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等均在生产上产生了良好效益。“棉花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获东营市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滨海盐碱地棉花一改、二增、三晚栽培技术”获东营市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把脉作物解疑难

  棉铃虫是棉花作物的天敌。上世纪90年代,我市发生严重的棉铃虫灾害,棉花产量大幅下滑,经济损失巨大。为严防棉铃虫灾害蔓延,我市在全市推广转基因抗生棉,农技专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棉农的质疑。

  “虫子吃棉花,棉花还能药死虫子?”“棉花把虫子都杀死了,对人是否有危害?”面对这些质疑,苗兴武等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宣传推介、做对比实验,让棉农认识到新品种的好处,转基因抗生棉逐渐在全市推开,棉铃虫防治也取得了成功。

  从事农业工作以后,苗兴武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苗兴武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创新棉花生产技术。为获得试验数据,在闷热的棉田里测量株高,测量叶面积,调查果枝数与果节数,调查蕾铃数。

  农业研究是为了提高种养殖效率,农业专家的研究方向也是由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的。2004年以前,苗兴武一直围绕棉花高产开展工作,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轻简化栽培技术成为苗兴武的研究重点,努力实现减少管理环节、减少用工的目标。

  通过对一次性施肥、精量播种、机械化采收、棉花秸秆还田等技术的研究试验,苗兴武集成了“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使棉花生产亩用工从15个左右减至10个左右,较大地提高了棉花生产效率。参与完成的“转基因抗虫棉及种子生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获山东省科技进步1等奖,“多雨地区棉花增产栽培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总结经验结硕果

  刚参加工作时,雨后棉花追肥引发死苗是一个行业难题,当时一些农业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观察,苗兴武发现,棉花死苗在于施肥伤到了根系,只要距离适当就能够避免。这件事让苗兴武认识到,即使专家的理论也不能盲从,要敢于质疑权威、坚持正确观点。

  “农业不是简单地修理地球的专业,而是一门调控动植物生长发育、为人类生存活动提供能量的科学。”这是苗兴武个人对农业下的定义。在他看来,把农业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而不是简单的动植物种养殖,这样工作就有了来研究的自豪感。

  只有把经验上升为可以推广的理论与实用技术,才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这也是科技人员的责任。在29年的农技推广中,苗兴武先后获得了全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东营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全省农牧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棉花生产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这些荣誉是对他工作的充分肯定。

  苗兴武在总结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科普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编写技术规程一项。其中,主编的《东营棉花栽培》、《东营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技术规程》分别获东营市科技情报成果奖1等奖。《东营棉花栽培》系统论述了东营棉花生产技术发展概况,介绍了东营棉区棉花产量提高的途径,对普及盐碱地植棉技术、推动东营市盐碱地植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农作物打交道,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看到满眼的绿色,心情就很舒畅,科学实验取得了成果,看到农民增收后的笑脸,感觉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苗兴武说。

(责任编辑:尹春丽)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