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过年新变化:不变的年味 变化的年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这些年俗与团圆、祝福、喜庆的情感交杂,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只是,传统年俗历经千年,尤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悄悄发生的变化不可避免,有些年俗注定因无法适应社会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传统现代,和谐共生。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此刻,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传统年俗的新变化吧——

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作为房台村拆迁前的最后一个春节。记者 于中平 报道

  春联:

  手写变印刷 内容更新潮

  大红的春联包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市民刘女士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时,爷爷会用一天时间亲手裁纸、研墨、写春联,爸爸和叔叔打浆糊,小一辈则负责爬上房门张贴。“正门、堂屋、厨房、偏房适合贴哪些句子,长度尺寸多少,这些都有讲究。我家‘福’字习惯倒着贴,邻居家就不。”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春联也有了新的变化,比如手写变成了印刷,比如春联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现在的新式春联添加了“和谐”“富裕”,甚至在一些农村的春联中增加了“科学种养”“合作医疗”等新农村的变化,传递了农民生活的全新变化,更显浓浓的春节韵味。

  春节祭祖:

  传统祭祖方式的远去

  “每到年三十,农村老家都会有一个小的祭祖仪式,这种仪式现在也慢慢少见了。”

  市民李先生回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年,吃完年夜饭,要和家人在每间屋子的门槛上点一支小小的红蜡烛,烧一点纸钱,这是农村过年祭祖的方式,整个过程要严肃、虔诚。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家的老平房已经盖成了新瓦房,这种传统的祭祖形式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远去。但正如李先生所说,习俗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人们对于情感回归的迫切心情只会愈来愈浓烈。

  拍照:

  “全家福”的新拍法

  对很多年龄稍大的市民来说,过年拍全家福是一件幸福又值得回忆的事。然而,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拍全家福已经成为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这一习俗也渐渐淡化。“现在春节期间,很多照相馆或摄影馆都不营业了。”市民王先生回忆。而对父辈来说,全家福照是一种象征,那时候一般会选在初一、初二或者正月十五、十六来照,“现在用数码相机,什么时候都能照。”

  对很多老一辈的人来说,全家福寓意着每一年一家人的变化,也有团聚的意义,而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记录一家人生活的途径和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可以随时随地地拍照,不再局限于春节期间。

  传统饮食年俗:

  自家蒸馒头、炸酥肉、炖肉已罕见

  “过了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蒸馒头了,还要蒸年糕、炸酥肉、炸带鱼、炖肉、冻肉汤、做豆腐……”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春节之前的一番忙碌多是围绕“吃”。

  市民赵女士回忆起小时候,进入腊月二十四、二十五后,全村人都开始忙活起来,家家烟囱都冒着烟,有早起做豆腐的、有起来蒸馒头的,有炸鱼肉的,十分热闹,除了期待着馒头出锅,还会等着包子、花糕的出现,十分诱人。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超市或商场选购这些食材,而大型商超也根据大家需求推出了丰富的可选品种,满足大家的购买欲望,大家不需要再动手去做,现吃现买即可。

  “扫尘”:

  从“全家总动员”到“保洁公司”

  所谓扫尘,即是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陈旧的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春节前会选择一个好天气,将家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市民陈女士回忆,“我们家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五左右开始打扫,把屋里的东西全都搬到外面,爸爸负责拿着大扫帚清扫屋顶上的蜘蛛网、灰尘,把屋里扫干净,其他人负责清洗碗具、锅灶等日常用品。干完这些活,看着家里焕然一新,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如今,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及工作的忙碌,多数家庭尤其是在城市,平时清扫就比较彻底,并且随着保洁公司的兴起,不少家庭会选择请保洁人员清扫,全家总动员的“扫尘”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拜年方式:

  从走街串巷到社交媒体

  “记得逢年初一,我们这些晚辈天不亮就开始串亲戚,去辈分长的老人家里拜年小坐,一波一波的人,串下来自己衣兜里的糖也塞得鼓鼓的。”市民张女士回忆起小时候的拜年,依然印象深刻。

  时间推移,随着电话的出现,登门拜年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纷纷用电话拜年,足不出户,省时省力,不管身处何地,一个电话打过去,便能问一声“过年好”。再后来有了手机、电脑,拜年的方式更多了,短信、QQ、视频等都是拜年的工具,但那时多数人还是用短信拜年,用文字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

  直到现在,微信这一集电话、短信、视频于一身的工具被市民广泛应用,美文、动画、祝福语均可以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祝福在一个个手机中传递,虽少了见面的机会,可其中的情谊并不缩水,也算是时代变化中的别样年味了!(记者 赵尔靖)

(责任编辑:武方圆)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