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春节大年

  “盼年”,利津县陈庄镇堐西村65岁的村民刘守江用这两个字概括了40年前的春节。那时的物质条件跟现在不能比,但说起来却有更多故事和回忆。

  堐西村村民全部是寿光迁过来的。据说是,祖辈人推着小推车走到这里,走不动了,就在这里扎根开荒了。1978年的春节,刘守江印象深刻。那年他刚结婚一年,大女儿才两个月大。

  “盼着过年吃顿饺子,盼着过年穿件新衣服。” 大年初一,刘守江和妻子穿上了结婚时置办的新衣服,平纹布褂子和条绒裤。那时,还吃不上纯白面的饺子。高粱面掺上点白面和面,白菜加上一点猪肉做馅,包的饺子吃着那叫一个香。刘守江还记得,“年五更”,三四点就起床,点上煤油灯,等着吃饺子。再放上一毛钱买的一支小鞭炮,很恣儿。天还没亮的时候,还会打上灯笼,围着房子转一圈,驱赶邪毒,寓意未来一年房子不招蝎子。四点多,吃过饺子就出门拜年了。去有长辈的街坊邻居家里,向长辈问好。小孩们则跟在大人后面拜年,为的是人家给拿块糖吃。

  堐西村有戏台,会唱戏的人不少。正月十五前后,就开始搭台唱戏,全村人闻声赶来听戏,很是热闹。这也是许多人盼年的原因。

  对40年的春节,利津县凤凰城街道同样是“50后”的于秀珍也有着同样的记忆。到集市上截一块棉花布,缝在棉袄棉裤上,就叫新衣服。大姑娘、小姑娘买上红毛线绳扎辫子,买个花插在头上,图个新鲜、喜气。那时过年总少不了几张年画,“年年有余”的年画贴在墙上增添喜气,新的“灶王爷”画像贴在灶台上方。没有好的酒菜,就给灶王供奉一碗杂面汤,堵住灶王的嘴。大年初一,老人怕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犯忌讳,会嘱咐小孩不要乱说话,也不要摸窗台。村里人搭伙走出很远到别的村去听戏。

  老家广饶县丁庄街道王道村的王秀梅40年前十几岁,她记得,那时女孩放学后都帮着大人纺线,纺车并排放着,边纺线、边聊天。过年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纺线之余,和同龄人一起跳皮筋。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就能吃饺子、穿新衣,“盼年”的气氛没那么浓厚了。但是,长辈们还会和孩子们说起那些年的春节大年,像讲故事一样。

  (记者 李红佳)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