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巡礼】凝聚改革力量 书写垦利篇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一起走过……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是一场伟大的变革!

  这场发端于40年前的伟大变革,开启了中国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40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这是属于奋进者的时代!

  镜头转到垦利,这个黄河尾闾的小城,从“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绕城一圈十分钟”的传统农业县,到荣膺“中国工业百强区”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垦利用四十年的砥砺前行,回应了二十五万垦利百姓战天斗地的创业豪情,大河幼子在21世纪释放出他更加璀璨夺目的生机活力——蝶变的垦利更加美丽!

喜相逢,倾心伟大的变革

  40年来,几代垦利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奋斗,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伟大的时代必定伴随着伟大的成就:

  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140万元扩大到2017年的4547996万元,是1978年的1098倍,年均增长19.7%;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09539万元、2655488万元、1682969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05倍、2655倍、1476倍;

  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558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27177万元,年均增长16.7%,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60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88000万元,年均增长17.6%;

  人均GDP从1978年的220元增加到2017年的178598元,每天的人均GDP超过1978年全年人均GDP的1倍多;

  1978年职工平均工资4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元,201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365元、16937元

  ……

  一串串数字仿佛一块块丰碑,镌刻着垦利阔步前行的闪光足迹。回溯垦利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能够通过历史的点滴印证垦利的发展。

  40年来,垦利的农业发生了美丽的嬗变,山东的“北大荒”如今已成为“渤海粮仓”的核心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谁能想到,1986年郝家镇薛家村部分农户从大泽山引进的葡萄树苗,已经生发成今朝的“葡萄香车、魅力郝家”知名旅游品牌;1993年秋后,永安镇牛圈村挖掘蟹池的那一铲,竟挖出了跻身“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19.92亿元的黄河口大闸蟹。

  2017年全区农机总动力发展到49.25万千瓦,是1978年的14.65倍,农业龙头企业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77家,家庭农场38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时间是最好的发酵剂,40年来,垦利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1984年,垦利县工业总产值3687万元,2017年垦利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64亿元,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橡胶轮胎、汽车配件、新型建材等为主的多元化工业体系,现在正进行深刻转型与创新,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全面展开。1978至201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5个。

  40年来,服务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无到有。2001年,董集乡工贸发展基地和东营市西郊工业园区成立,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诞生。近十年,全区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各类服务业市场主体个数由2008年的4952家发展到17111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7.5%提高到2017年的37%,创建AAAA级景区2家、AAA级5家、AA级2家。

  40年来,百姓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上世纪70年代末,无数垦利儿女为了保障沿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胜利油田开发,搬到了黄河南展区,40年来,逼仄的住房、狭窄的胡同、拥挤的空间成为了一代房台村村民的记忆。自2014年开始,房台村村民相继拿到新房的钥匙,住进宽阔明亮的楼房。现在,南展区房台村搬迁改造的杨庙社区、胜利社区2347户群众喜迁新居。

  40年斗转星移,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之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还都被禁锢在自己生产队的“一亩三分地”上,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上工像绵羊,休息似倒墙,一年累到头,还是饿肚皮”。

  40年后的今天,“职业农民”的字眼已不稀奇,在垦利,以永安镇安顺农业机械合作社社员为代表的“职业农民”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购买大型机械,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平均一人耕种土地千余亩。从土地上解放出的劳动力,身影出现在了垦利的各个大型工厂。“工厂工资+土地流转费用”,多种形式的收入足以支撑起农民的小康生活。

  布票、粮票、肉票,说明了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的短缺;结婚的物品由“三转一响”到三大件到今天的房子、车子,反映了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群众的食物由以地瓜面、玉米面等杂粮为主到现在的饮食多样化、健康化,见证了生活由贫穷向富裕的变迁。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后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垦利城区面积从“一条马路一盏灯”发展到2017年的22.8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7.9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8.5%。交通运输实力步步增强,1987年胜利黄河大桥通车,2000年东青高速通车,2001年东营胜利机场正式通航,2017年垦利农村公路里程(不包括国省道)达到1882公里。农田水利设施从靠天吃饭到2017年蓄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3座,输水干渠244.6公里,全区蓄水能力达到1.37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达58.1万亩,除涝面积15.45万亩,土地收成由“靠天吃饭”转为了“旱涝保收”。

  从衣食住行到消费娱乐、从教育到医疗、从温饱到小康,反映的是时代的巨变、是时代的伟大、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恰似一个又一个具体事例,垦利40年的变迁正是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垦利的发展之路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

共成长,同向奋进的时代

  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代同行的发展轨迹。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回溯改革开放40周年,如同站在40年时空坐标轴的原点上,俯仰绵延壮阔的黄河入海口,领略风雷激荡40年,依然能够清晰梳理出垦利改革开放的条条脉络。

  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垦利西宋公社小口子等11个生产大队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试点,推定“五定一奖惩”生产责任制,即定人员、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超产减产奖惩,到1983年9个大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部落实到户。1984年,垦利在原有14处公社的基础上,撤销西张公社,改建为11个乡,1个镇、1个站,破除了政社合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

  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农村刮起,在城市壮大。1985年,随着垦利积极试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广泛推行以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为重点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开放在垦利全面展开。伴随着逐渐富裕的步伐,垦利人制定和实施了“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对县城进行了合理布局。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1988年以后,垦利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于1989年拉开了总投资2402万元的6万亩水稻开发会战的序幕。

  改革的春风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垦利一届届领导班子的决策部署,1993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1996年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决定》,构建起西部粮棉桑菜、中部稻藕鱼蟹,东部畜牧海产发展格局。企业改革深入推进,1994年出台《关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县属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1997年制定《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到1997年底共组建了8家企业集团,引进外资嫁接改造企业6家,50余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1997年开始,各项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1998年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开放”政策,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这一战略的重要影响持续至今。中国万达、胜通、垦利石化3家企业逐渐跨入全省企业200强,入选“2005年度中国制造业500强”和全国千户大型企业名单。到2007年,垦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1家,实现总产值428.6亿元。

  进入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十年,垦利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一阶段全领域改革逐步展开。2010年建成并投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全面实施“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全程代办”、“一口收费”等创新措施。2013年印发了《关于公布行政审批事项及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决定》,开始试点推行项目报备审批制度。2017年垦利区开始实行“253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服务效率大幅提升。2016年8月2日,对垦利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垦利县成为了历史,垦利区昂首走来。

  撤县设区,垦利的全面深化改革遇到了新的机遇,在垦利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确立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美丽幸福新垦利”的总体目标,“接受中心城辐射带动,承接中心城产业转移,全面对接中心城,加快融入中心城”的总体思路,建设“实力新区、活力新区、生态新区、美丽新区、幸福新区”的总体布局,努力在“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上走在前列。垦利也于2015年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登榜“全国工业百强区”。

  40年风雨不惧相伴同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垦利用实干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没有一帆风顺的改革,披荆斩棘的创业中垦利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等。但垦利人勇字当头、闯字开路,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用40年的发展证明,想前进就必须解放思想,想发展就必须改革开放,只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拿出新的措施办法,闯出新的发展路子,才能在21世纪的澎湃大潮中擎旗执帆,遨游四海。

新征程,续写蝶变的垦利

  四十不惑。

  改革开放40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眺望未来,垦利惟有秉持“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和决心,惟有用一系列的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才能续写辉煌,创造出更大更高的业绩。

  擎好高质量发展这杆大旗,在新旧动能转换上持续发力。坚持“工业为主、企业为尊、集群发展”,集聚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突出存量提升,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配件、石油装备制造等主导优势产业;突出增量拉动,以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突破口,重点扶持、重点倾斜;突出链条延伸,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集约集聚,以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坨精细化工园、郝家生态化工循环经济园、现代海洋示范园、永安空港物流产业园“一区四园”建设为载体,搞好专业化的产业链条设计,招引紧缺项目、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补齐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发展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农业园区”,创新经营方式、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打造立体产业,纵向上,推行产加销一体化,健全和完善产业链条;横向上,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合作社、产业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服务组织,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强化品牌意识,加大黄河口农产品品牌培育、宣传、推广力度,实现由依靠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兴农、品牌富农转换。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等优势服务业,大力培育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壮大服务业整体规模。

  擦亮黄河入海这枚金字招牌,在打造旅游示范上下功夫。垦利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入海壮美景观,是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之一。充分用足用好黄河入海、河海交汇、湿地生态品牌资源,着力打造沿黄、滨海黄金线路,高起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黄河旅游道路,精心策划黄河游核心项目,打造“黄河百里风景长廊”。以滨海旅游小镇、航旅小镇、黄河口海水浴场为核心,着力推进万亩红海滩、万亩盐田等项目建设,丰富发展赶海拾贝、渔业休闲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百里黄金海岸”。以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将垦利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石油文化旅游,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整体提升。

  紧扣“宜居宜业新城区”这个主题,在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上做文章。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发展理念,按照中心城的境界标准,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使用好目前拥有的高标准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继续保持城乡人口卫生服务全覆盖,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打造城乡居民十分钟生活圈。以乡村振兴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加强全区村庄规划布局,用好民丰湖、植物园以及群众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一中体育馆、老年活动中心及各类高标准的城市综合体工程,为全区居民提供秀美宜居、赏心悦目的现代化生活,用城市的不断完善,回应万千百姓的热切期盼。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改革开放最好的回答,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用成功去迎接更大的变革——这是一场伟大的变革,这是一个奋进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蝶变的垦利一定会更加美丽。

(樊京龙 田鹏飞)

(责任编辑:黄海霞)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