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后感】千般荒凉,以此为梦 ——读《文化苦旅》有感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17级1班 张馨允

  中国万千的文明,融进了历史。历史万千的感慨,融进了《文化苦旅》。

  一个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就是都江堰,带着它的一身水气,问道青城山,二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成了研究中国哲学的最浓缩的课堂。

  一个一千多年前的藩国,早已烧尽,未被春风吹出了再生。但当时的盛况,可比长安。这就是渤海国,在契丹的手下,一场熊熊大火扑灭了一切,只余下了一口烧干了的枯井,被灭的国家所共有的枯井。地下总有水源,它们渐渐有了波光,但是冷眼,总是冷眼,漠然地看着漠然的历史。

  一个盛世的文豪,下笔成章,却被一场莫须有的案件打得“淡妆浓抹”,打得“乘风归去”,打得“密州出猎”!这就是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调整了心态,回归清纯和空灵,逐渐走向成熟。那种境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他牵着历史,逐渐随着他的成熟回归了正轨。

  我看过北京的四合院,一抹斜阳打在屋顶,竟冥冥中找到了《文化苦旅》所记叙的那般温暖,那般质朴,那般古老。“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指导老师 张国宁)

(责任编辑:刘冉)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