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国安化工十年就干一件事:变废为宝

大学习 大调研 大改进·东营日报赴县区调研采访系列报道

十年就干一件事:变废为宝

——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专注废油循环再生赢得发展先机

  在利津县陈庄工业园里,有个不起眼的厂区——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远远看上去,很像一个常见的小型原油炼化类企业,只是大门上硕大的“国安再生资源”几个大字,表明了和其他化工原油企业的不同。但就是这样一个企业,最近却受到了众多国际国内大型企业资本的青睐,纷纷投来合作的橄榄枝;生态环境部专家团队主动靠上来要做“管家”。

  “葛洲坝集团的人现在就在我们这里。他们从2015年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废油再生企业,最后国安的设备、技术、管理、文化打动了他们,选定了我们。”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学军介绍说,2017年以来,寻求与国安合作的企业和资本中介已有30多家,大家都看好企业自主研发的工艺技术和发展前景。

  陈学军介绍说,废矿油再生是个世界难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人研发,但始终没有一套成型的技术设备可全球范围内推广复制。目前全国有300多家废矿油再生企业,生产周期大都不超过一个月,处理规模以10万吨以下为主。国安从2017年已经可以连续生产半年以上,仅对废润滑油的综合处理量达到50万吨/年。“国安能够引领全国的废油市场,把产品定价权掌握在手中。”“国安有世界上最大的分子蒸馏器12台,世界上最大的薄膜蒸馏器7台,其生产工艺已获22项国家专利,200多项专利正在申报中。我们能够通过分子蒸馏技术实现废润滑油的再生循环利用,使废润滑油生产基础油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到85%,比同行业高25个百分点,无废水、废气、废渣,属于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项目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类项目。”

  说起国安的成长经历,陈学军眼里泛光,他感慨地说:“十年了,国安在废矿油再生这条路上走得太不容易了。我个人投入20多个亿搞研发,过程中说啥的都有,啥都经历了。我始终告诉自己,废矿油再生是堵南墙,那我也要头撞南墙撞出个窟窿来走过去!”

  2009年,搞贸易的陈学军转身实业,看好废油再生产业。2010年,陈学军开始寻找工艺技术。刚开始用国外工艺技术,但外国技术来到中国严重水土不服。兜兜转转,陈学军最终选定了齐鲁设计院共同进行研发。两年时间里,“边研究边建设,2013年整个系统初步建设成功,开工前夕生产厂长跑了,因为他觉得设备建起来也开不起来,怕担责任。”陈学军只好亲自上阵带领员工继续攻坚克难。“我一辈子也忘不了,2013年7月31日下午5点,设备开了起来,拿到了第一个产品,我激动地一把抱住我的员工,又蹦又跳,大家都滚成了一个油蛋。7天以后,所有的针孔系统全部堵死,设备只能关了,又开始了漫漫研发路。”陈学军说,他们根据国内废矿油的特点,依托设计院的技术,边研究边改动,终于在3年后,形成了现有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我们的管线密得跟蛛网一样,机泵跟蚁窝一样,牵一发动全身,经常是刚架上去设备,开工一次就又得割下来扔了,20多个亿就这么花掉了。”陈学军说,研发中仅焊条就用掉了130多吨,他个人也从亿万富翁变成了“负翁”。

  十年终于磨“一剑”,废油循环焕新生。对于下一步的打算,陈学军说:“现在国安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产品质量丝毫不输品牌基础油,价格却远低于同类产品,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的目标争取实现三年连续生产不停工。”他表示,“没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的企业没有前途,国安是处理危废品的,更要强化环保安全意识,这里马上要建危废处理中心,要让走出国安的水、气、渣甚至噪音都是合格的。”(记者 郑代玉)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