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9年来到红色刘集,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从校门出来进入农村,一开始有过迷茫,也有过不适应。我融入刘集后村,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也使自己由当初的生涩迷茫转变为现在的坚定成熟。
褪去“书生气”,从零开始。2019年,我大学毕业,刚出校门,稚气未脱,初到基层,“豪情满怀”,期待着每日在田间地头与群众热切交谈,期待着每日走街串巷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但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在实际参与工作过程中,才发现如何融入环境是最大的难题。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几座“大山”:对村里的情况不熟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束手无策;没有跟村民打过交道,说话不知深浅;角色定位没有转变,还认为自己是个“孩子”。
进入基层,首先要褪去“书生气”,忘记自己的身份,拜群众为师,从零开始。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遍全村,现在,能用一口流利的方言跟村里大爷大娘打招呼、唠家常,当大家口中的“小周”,我很幸福。
跳出“舒适区”,整装出发。舒适区既有思想上的“舒适区”,也有本领上的“舒适区”。在大学里,我们都曾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也会陷入思想的舒适区,失去对自身的客观认识。
一开始,我认为基层的工作很简单,甚至觉得有些“大材小用”,导致思想浮躁、工作很不深入。在接触基层实际工作后,我感到了“本领恐慌”,从一篇材料的撰写,到一次会议的流程安排,发现实际操作总会与现实有很大的出入,遇到突发情况便会手足无措。
当了几次“热锅上的蚂蚁”之后,我开始沉淀自己。逐渐明白只有扎扎实实完成每一项基础工作,老老实实总结每一次工作经验,往深处学,往实处干,才能在实践中打破思想和能力的局限,告别“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盲目自信,迎来“云开月明”的豁然开朗。
追赶“一道光”,乘风破浪。“扎根”一词身体力行才深觉不易,离开“象牙塔”的舒适,远离大城市的繁华,面对基层的“苦”“杂”“重”“难”,真正体会到了基层干部“拼命三郎”“老黄牛”的酸甜苦辣。
2020年5月份,我成为了一名扶贫帮扶责任人,我真正走到了最困难的群众家中,在扶贫路上,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全身心、毫无保留的信任。我帮扶的贫困户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有一次下雨,我去他家里查看房屋是否漏水,临走时,大爷冒着雨一直把我送到村口。回首来时路,发现自己已与基层融为一体,成为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一道光”。
理想是“一道光”。我再次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带着坚定和自豪,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梁家河”和自己的“知青岁月”,而我的“梁家河”,就在刘集这片红色热土上;我的漫漫“知青岁月”,也将在这里起航。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在基层广袤的天地中,抬头即是万里星河,低头便是黄土大地,收获的是踏实,践行的是初心,我将努力成长为一名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远方的基层工作者。
(周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