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E时评】青春作伴好育人——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有感

  近期听了一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不禁感慨万千。这是一位新入职不到一年的老师,新鲜的导入方式,新颖的情境创设,新奇的教学设计,别致的教学语言,清新的教学面貌,让教龄20多年的我不禁想到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的一句话:“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年因为身处学校管理岗位的原因,跟青年教师的接触比较多,对他们的了解也更深入。他们积极向上、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学习能力很强,对于交代的任务不管以前是否做过都能爽快答应,并且能够通过向别人请教或者向网络学习等方式高质量的完成任务,让人不禁为年轻一代的高素质而欣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年轻,生活阅历少,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在理想与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与利他、小我和大我等方面遇到不少困惑,不时有“躺平”、“佛系”、“享受”等心理和行为,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引导他们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青年一代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中国要建成教育强国,青年教师要勇挑重担,“志士不辞牺牲,英雄不避时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怎样才能在建设教育强国中贡献力量,而不被“躺平”“佛系”、娱乐享受打败呢?不热爱教育肯定不行,热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我们应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躺平”肯定不行,幸福不会自己来到身边,幸福需要邀请,而邀请是一种奋斗,我们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大事放在首要位置;“佛系”肯定不行,成功属于有大智慧的共同体,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无所作为,我们应将培育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大任勇挑在肩。唯有此,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大计才会实现。

  身为教师,拥有一方讲台,是最接近梦想的平台。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要小觑自己的力量。对于一般人来说,理想或许是奢侈品,但对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来说,理想应该是必需品。“神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老师从成就学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崇高是从日常的平凡小事做起的。我们总感觉自己是如此平凡、如此渺小,如此力量有限。但是,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贡献里,我们在成就学生中成就自己,这就是做老师的幸福以及价值。“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因为他们是如此持久而又不怕阻挡。我们不怕渺小,因为我们如此执着而又有力量。“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青年教师从一开始走上讲台就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在立德树人中谱写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青春之歌。因为我们正年轻。

  时代在变化,青年教师将要面临许多新问题。教育的指挥棒——高考的形势已经在悄然变化。在这样大的变革面前,青年教师该怎么去适应?没有人真正知道答案。但对我们来说,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常识是不会变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守住那些最基本的道,无论时势如何改变,我们都不会乱了方寸、失了方向。对此,我想将它总结为“四个回归”:回归传统,回归常识,回归本源,回归理性。回归传统,意味着有所敬畏。传统之所以为传统,是因为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那些教育的根本原则,比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教无类”等是不会变的。回归常识,意味着不要被炫目的术语、道理蒙蔽双眼。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是怎样成为完整的人,成为在爱中长大,在善良中成长的幸福的人。我们要让学生运用知识生长智慧,并用智慧寻求幸福。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回归本源,意味着不道听途说,凡事当求其本源。 回归理性,意味着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问题,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口号或者激情出发。

  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里,我们眼前的世界好像都融成了灰蒙蒙白茫茫的一片,几乎什么也分辨不清。但是当阳光照耀、雾气散尽时,世间万物都会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现出它们各自美丽的轮廓。这就像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爱的阳光,学生在我们心里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他们的爱好、兴趣、愿望、情感、个性,我们都会分辨不清,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森林,而不是形态各异的大树。稻盛和夫在《人的本质》中谈到:“有爱便能生智慧。”作为青年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唯有热爱才会促使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发现教育的真谛,实现教育的追求。

  “丹青难写是精神”。青年教师要理性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有知足常乐的境界、苦中作乐的豁达、自得其乐的心态。李大钊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我们正年轻,青春作伴好育人,青春万岁,向青年教师致敬!

(东营市胜利第八中学 周连芳)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