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地联系起来,成为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元宵月”却不走寻常路,会迎来“十七圆”,最圆时刻出现在2月17日0时56分。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汉文帝(前179至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
近日,文汇街道荟萃社区联合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在利苑小区举办了“幸福闹元宵、春暖社区情”助力北京冬奥元宵佳节活动。老年锣鼓队队员身着鲜艳的服饰,以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敲出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贺,以示庆贺新年的延续。闹元宵,有哪些风俗?
近日,众城·熙悦华庭开展了手作汤圆活动,家长陪伴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如何制作汤圆,提升了孩子的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据说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汤圆,又名“汤团”“元宵”,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宋末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又有咸、甜、荤、素之分,风味各异;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粱米面等。
2月14日,东城街道软件园社区开展了“巧手做灯笼 欢度元宵节”手工灯笼制作活动,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月13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办了“浓浓元宵情 巧手做花灯”亲子公益体验活动,活动所采用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于废旧物品,与实施绿色家庭创建行动相呼应。
日前,辛店街道钻井中社区组织开展了元宵节“做灯笼,猜灯谜”文化活动,吸引众多居民的积极参与,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传统习俗的快乐。
赏花灯:农历正月十五在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故元宵节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的高潮。
日前,高速绿城·理想之城举行了元宵游园活动,理想之城变身为热闹大观园,游客摘下灯谜字条,答对后可参加抽盲盒活动,即有机会抽取小米电视等神秘福袋,还可以亲手制作软糯香甜的元宵。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跌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助兴。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时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现如今,舞狮除了在元宵节表演外,在一些大型的活动现场都会有表演。
(记者 陈丹 整理 )
(图/记者 柴旭康 李萍 陈明慧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