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山东
山东人好客,中秋节前,有走亲访友的习惯,通常都会带上月饼,以表思念之情。
早年间,山东的月饼主要是在家自行制作的,潍坊、烟台等地流行做“月鼓”“月糕”。月糕,是用两层面饼做成的,第一层常做成玉兔、月宫样式的面塑,第二层一般做成十二个“月瓣”,月糕的两层皆为圆形,取团圆之意。
山东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孝道。每到中秋,便会到父母或长辈家吃一顿团圆饭,在外的游子也会尽力返乡过节。山东一些地区还有在中秋节上坟祭祖的习俗。
◆河南
在河南开封地区铁塔燃灯是中秋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自汉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汤阴地区过去家家都要蒸月饼(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圆饼状,再用木梳、顶针一类的工具按上几个图案),中秋夜月上树梢时,开始用月饼、水果之类供奉月亮。如今,市场上月饼品种繁多,多数人家已不再蒸月饼,上供时用买的月饼和水果。供过后,要把月饼分给家人吃,以图吉祥团圆。在巩义,节前人们向亲友馈送月饼,全家团圆,杀鸡为肴。晚上在院内设案,摆月饼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许愿,这叫“愿月”。此外,在驻马店地区,八月十五除了吃月饼,还有吃糍粑的风俗。
◆福建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广东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
中秋夜烧塔在广东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江苏
南京人中秋除了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
江西吉安在中秋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婺源地区,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地区,中秋有儿童打中秋炮的习俗。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其发出巨响。江西的一些地区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
◆四川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作“舞流星香球”。嘉定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湖南
长沙民谣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午后归家,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亲友间亦互馈月饼、瓜果,俗呼提节。
新晃是位于湖南西部的侗族自治县,这里的中秋夜流行“偷月亮菜”的习俗。不同身份的人偷的菜也不同。单身姑娘要偷成双生长的豆角,表示她们能拥有甜蜜爱情;成了家的女人要偷长势最好的瓜或一把饱满青翠的毛豆,象征她们的孩子健康茁壮;年轻小伙子偷菜,希望月宫仙女赐予他们幸福。偷菜时,失窃菜园的主人如破口大骂,偷者会感到更加吉利。不过这些偷来的菜不能带回家,只能在野外煮食。
在湘西、张家界一带,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苗家山寨时,苗族男男女女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云南
云南的傣族在中秋有“拜月”的习俗。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各种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我国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记者 牛盼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