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伏”时节,走进东营高新区,给人切身感受的,除了炎热的温度,更有发展的“热度”——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个个项目“开花结果”,一笔笔订单“纷至沓来”,一派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发展的“热度”源于改革的“深度”。乘着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东营高新区启动了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以市场化和去行政化为方向,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以深化改革激活发展的“一江春水”,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聚焦主业,“瘦身强体”。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东营高新区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安全环保等28类社会管理职能,以“上交下划”方式分别移交区直部门或胜园街道承担,将管委会原来12个工作机构整合归并为5个平行部室。同时,按照“管委会+公司+基金+专业团队”的运营模式,东营高新区成立了注册资金5亿元的东营高新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设立2支总规模10亿元的产业基金,正在积极推进5亿元的高端装备投资基金、10亿元的油服产业基金和10亿元的医药产业基金,组建了领客招商服务有限公司。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行,打破了原有部门间的政策壁垒、资源壁垒,放大了体制优势,提升了服务效能,使高新区主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责主业更加突出。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最大程度激发干部活力,东营高新区建立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论资排辈的干部任用模式被彻底摒弃。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激励平台上,干部有为才有位。目前,48名年富力强的干部通过无差别选聘的方式走上了重要岗位,中层干部形成了“80后勇挑大梁、90后崭露头角”的新格局,干部结构更加优化、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灵活高效的选人用人方式初步显现。同时,探索建立了“激励薪酬+绩效考核”的全员考核评价体系,实行“量化考核、按岗定薪”,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有发展的“热度”,更有发展的“高度”。以此次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东营高新区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构建起了以石油技术与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为两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为4大支撑产业的“214”产业体系,向“高精尖”产业昂首挺进。今年以来,全力推进计划总投资113.93亿元的41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四新”产业项目占到73.2%。随着这些项目建成投产,东营高新区产业结构将更“高端”更“绿色”。

  (记者 葛铸聪 通讯员 徐洵 王亮)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