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财一线】生活中的经济学|疫情之下,为什么微商越来越多?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时间内限制了经济的增长动能,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例外,疫情里这个行业受影响极小,甚至迸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那就是平日里毁誉参半的微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体零售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互联网+”却再次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契机。4月6日,央视主播朱广权联手李佳琦组成“小朱配琦”,直播为湖北拼单,网络搜索量瞬间登上互联网热搜第一,1.2亿人次观看,两个小时4000万元农产品被抢购。打开微信,不知您发现没有,近段时间是不是多了很多拼购群、福利群、VIP群呢?群里各种生鲜果蔬、生活用品正卖得火热,朋友圈里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线上卖货了呢?

  穷则思变,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让很多零售企业老板不得不寻找绝处逢生的方法,而微商的某些营销模式和手段此时被成功借鉴。比如秒杀群,通过引流消费者进群,在群里开展“秒杀”活动,打折产品众多,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很大;社区团购群更是疫情期间特别是在湖北地区大火了一把,商家与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了直接联系,及时、按需配送,即满足了社区居民家庭刚需,又避免大量人流集中在超市和菜市场,减少人与人之间接触产生的传染风险。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一些品牌零售企业,也在转变中自救,由线下导购转为“线上直播”,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品牌商开启“云逛街”,大批一线导购员做起了直播。不仅如此,很多企业的领导、当地的一些知名人士,甚至多地的领导干部都走进了直播间做起了“主播”,“直播带货”推介当地特产,助农增收。

  沉寂了许久的“朋友圈”经济突然火了起来,我们也能真实感受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在线上卖货。

  微商是一个以社交平台朋友圈经济为切入点的电子商务模式。2013年,微商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类微商大会将微商指数推向高峰。在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及社会舆论引导下,2014年“微商热”几乎达到顶峰。2015年传统行业也开始试水微商模式,2016年年底微商从业者近3000万人,2017年微商品牌销售额达到8600亿元。但微商大放异彩之时,它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来,大量的商家没有成熟的交易系统、信用保障和维权机制,这种无序的发展状态严重制约了微商经济的持续发展。直到2019年1月1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纳入电商经营者范畴,消费者维权有法可依后,微商终于迎来了又一个稳定发展阶段。

  之前的微商,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进入微商只是想拥有一份副业,多一份额外收入,这也就导致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对于疫情下的实体店老板来说,做微商是为了自救,他们进入微商行业,这种无序的壁垒、信用的保障等问题也迎刃而解。稳定的现金流,基于线下的原有消费人群,再加上线上的社交关系和社交互动获取用户,通过内容运营、活动沙龙、线上直播等手段,让很多企业在疫情中实现了客户留存和复购。

(记者 刘冉)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