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见闻】小桥流水有人家

  弯弯的老淄河,从村庄西南边潺潺过来,穿过一座小桥一直向东流去,北岸一排粗壮黝黑的老槐树,一座既高又长的大棚、疏密有致的梨园,规划整齐划一的农家村落,构成了一幅乡村冬景图画。这里就是大码头镇小刘桥村。

  虽是数九寒天,这里却不缺色彩。

  先看那座70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农业工人正在拔辣椒棵换茬栽西葫芦苗。棚两头还没拔的那些绿油油的辣椒,挂满了黄色、红色、绿色等鲜艳的七彩椒,胖乎乎的煞是可爱,两个就能炒一盘。在现场,村党支部书记刘效明介绍道,这一个棚年产西葫芦10万余斤,七彩椒6000余斤,总收入15万元左右。特别是去年,“万名干部下基层”市政协下派干部高杰和支部一班人,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用“党支部+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新流转土地25亩,建设50亩果蔬示范园,再投资40万元新建2座高标准采摘大棚,现在,帮扶资金已到位,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万元,村民年增收40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6万元。

  移步向村里走,刘效明指着路北一片梨树说,这个梨园占地275亩,种的是皇尊蜜梨,春天,千树万树梨花开,可好看了。那一片长得很喜人的是350亩的生态法桐林,密植林可以隔一棵卖一棵。村里有了绿色产业,发展更有后劲了。

  进得村来,只见这个只有182户、599口人的村子里,大街小巷横平竖直,黄杨、月季点缀在海棠树、梧桐树之间,整洁就是这村的实景。说着走着,走了半条街,没有遇到几个人。这都年关将近了,村里的人呢?或是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第一书记高杰说,这个村里没闲人,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当农业工人,只有到傍天黑村里才热闹起来。

  更热闹的还是每年的五到九月份,每月逢十,村文化广场都有演出,村里的广场舞队、锣鼓队、吕剧团轮番上演,市政协专门邀请市、县文艺团体到村文艺演出3场,还协调投资6万元对文化广场进行了整修提升。尤其是连续办了四届的正月初一的农民春晚,更是四邻八村群众期盼的大戏。

  戏里戏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潜移默化的滋润,让村里风清气正,民风淳朴。因为,村里有依托刘洪范烈士故居建设的红色纪念馆,一件件史料,一个个故事,一张张图片,述说的是革命烈士一切为了人民的英雄事迹,是爱国爱家的炽热情怀;村里还有一个挎包精神纪念馆,说的是老一代农信人员身背挎包走村入户,为农村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奉献精神。去年,这里有1万多人前来参观接受教育。村里的党员群众不仅对革命前辈的事迹敬重有加,随时都能说出几段故事,而且向前辈学习把为民干事、建设家园装在心上。

  现如今,村里争当“好媳妇、好婆婆”蔚然成风,家家户户争创美丽庭院,美丽村居市级试点村打造如火如荼,省级森林村居正式公布,旱厕改造顺利完成,天然气全部入户、“巷长制”村庄治理模式徐徐展开……在这些重点工作中,都能看到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人员的身影。他们还积极配合推动总投资2298万元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铺设连接淄河故道涵管,解决村内和梨园排水难题,“四好农村路”、美丽村居建设、旅游厕所改造等各级政策资金向村投资近400万元;投资30万元,由上海埃瑞弗规划设计工程公司高标准编制村庄规划,提升村庄发展品质,目前,规划正在修改完善,将根据规划实施投资200万元的小刘桥生态文化旅游点建设项目……

  幽雅闲致果香飘,小桥流水小刘桥,此等情景的美丽家园,一定会在小刘桥人的实干中呈现!

(记者 张松)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