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种出大棚菜

  “这6个高温大棚栽种了西红柿、草莓、西葫芦,还小面积种植了辣椒、茄子、西瓜,蔬菜行情还不错,每天采摘多少就卖多少!”在广饶县陈官镇黄家村的树文家庭农场里,负责人王如永边忙着将蔬菜装筐边开心地告诉记者。此时,同样忙碌的还有正在收购蔬菜的客商,他们手脚麻利地将一筐筐菜过秤装车,并按照商量好的价格,付给了王如永菜钱。

  眼前的这6个现代化高温蔬菜大棚看似普通,却是陈官镇历史上首批的现代化高温蔬菜大棚,开创了全镇现代农业发展史的先河。多年来,受制于水源少、土壤盐碱的问题,陈官镇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一直难以突破瓶颈,高温蔬菜大棚更是百姓想也不敢想的事儿。

  难题要解,土地要变。陈官镇踏上了与盐碱化“争斗”的道路。“为了压住盐碱,我们当初用黄河水大面积浇了一遍,等到地面干透以后,又用牛粪、乱草和肥料调和起来压了一层。同时,我们在调和的土底层铺上了碎石子,进一步隔离盐碱……”说起试验过程,王如永直言“不容易”。这外表看似普通的大棚,实则克服了重重技术难关,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

  改造完白茫茫的盐碱地之后,王如永又在建设大棚时碰到了难题。在广饶南部乡镇,百姓都用土墙来保温,但在陈官镇这样的盐碱地基上是没法实现的。他从实际出发,在底层铺上红砖,上面铺厚度6厘米的加气块砖,如此一来,既保温,又耐碱,绿油油的蔬菜就可以扎根生长了。勇于实践探索,突破技术难关,陈官镇终于闯出了一条在盐碱地上发展高温蔬菜大棚的新路子,而树文家庭农场的成立与发展,便是陈官现代农业破题的范例。

  大棚建起来之后,树文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土地,吸收周边村民来农场务工,给周边百姓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在西红柿大棚里,古家村村民宋爱英正在忙着,她告诉记者,她本想外出打工可无奈年龄已经不允许,如今在这大棚里干活,一个月就能赚3000多块钱,不仅不耽误自家农活,还能接送孩子放学,一举多得。正在查看西红柿长势情况的王如永也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投资35万元左右,就拿种植的西红柿来说,每亩地2000多棵,一棵西红柿结6层果,大约产8斤左右,一个棚的结果量就在16000斤左右,按照批发价每斤4块钱来算,今年的盈利没问题。

  “这个家庭农场的成立实际上促进了农民观念的更新。现在,老百姓越来越认识到,在陈官镇发展高效农业行得通,只要扎实苦干,就能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镇农业办工作人员刘祖坤介绍道。为了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6年以来,陈官镇积极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全镇土地实现了由中低产田向中高产田转变,北部支脉河、中部广北新河、南部三干渠黄河水源实现互通互补,灌排顺畅,打通了农业命脉。同时,出台了《陈官镇现代农业奖补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奖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品牌和规模化特色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要素最高可达10万元,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记者 郑靖靖)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