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语思】“俺们现在就是利津人”——省派利津北宋镇乡村振兴服务队一周年工作纪实
去年9月份,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在省直机关选派500名干部组成50个乡村振兴服务队,其中,省派利津北宋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就是其中一支。
吕晓黎、纪养文、王宁、庞岳利、袁鸿亮、时荣森、耿建峰、王利磊、李苏杭、相梦龙,来自省直9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10名同志组成了省派利津北宋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去年9月27日,他们怀着初心、带着使命、扛着责任,主要对北宋镇及所辖高家、丁家、五庄、南贾、佟家五个村乡村振兴工作做好服务联系。寒来暑往,四季流转,他们从熟悉的省城来到陌生的乡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至今已有一年有余。他们是否完成了角色转换,是否适应了乡村生活,他们的到来为乡村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近服务队一探究竟。
放下架子真学:从“门外汉”到“庄稼汉”
“进百家门,读无字书,行万里路,沾泥土,长才干,成就人生新的宽度和高度。”
“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深情。”
“薄饮食,戒嗜欲,节衣服,夙兴夜寐,临深覆薄,为利津乡村振兴忘我奋斗!”……位于北宋镇政府附近的服务队所在的办公楼上,一进门走廊的一面墙上张贴着每一位服务队成员的座右铭,这些座右铭是每个人工作信条的浓缩。“我们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要干什么,怎么干,不要忘了你当时为什么出发,这就是我让每个人写下座右铭的初衷。”服务队队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吕晓黎向记者介绍。
一头齐耳的短发,说话温柔而坚定,做事周密而细致的吕晓黎,是整个服务队的带头人、主心骨,更是服务队一家人的知心大姐。“感觉一年过得太快了,根本不够用。”两年的服务期限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吕晓黎感叹:“省委为乡村振兴服务队制定了12项工作职责,提出了‘到位不越位,帮办不包办,服务不决策’的工作要求,对照既定职责和要求,我们迅速把握角色,摆正位置,迅速融入当地干部群众。”
“‘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当杠杆不当光杆。”服务队深谙,只有团结各方的力量,聚焦聚力,才能共同打赢乡村振兴这场硬仗。为此,服务队建立了完善的与基层协调联动机制。针对服务村,把队员分为三个组,实行“分组联系、分工负责、集体研究、统筹推进”;针对北宋镇,推动联合成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临时党总支、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重要事项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下派以来,服务队与北宋镇同步组织主题党日活动8次,共同召开有关会议、座谈交流40余次,协同举办各类活动10余次,保持工作合拍、步调一致。针对县级,服务队与县直20多个部门逐一座谈对接,认真了解市县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措施,虚心请教关于服务片区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确立服务镇村的坐标定位和努力方向;参与市县专题调研、座谈、培训30余次,将服务工作纳入市县全局,并赢得支持,与省市县下派交流干部建立交流平台,形成与市、县、镇、村及各有关单位工作沟通协作的工作格局。
“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服务队一来,就紧锣密鼓沉下去进村入户调研,争取以最快速度熟悉情况,吕晓黎告诉记者:“脚下有土、心中有谱。我们第一阶段集中下村60余天,召开村‘两委’座谈会、第一书记座谈会、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20多次,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发展优势短板,为制定帮扶计划奠定基础。同时,走出去学习参观,目前已考察14个市50多个典型产业项目,涉及高效农业、田园综合体、专业合作社、手工艺、电子商务等,学习借鉴各地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开阔眼界思路。”
正因放下架子真学实干,服务队的成员由“门外汉”蜕变成“庄稼汉”,由几乎一窍不通,到如数家珍,这不仅源于责任,更源于对乡村饱含的热爱,对乡村振兴尽快实现的渴盼。
俯下身子实干:从“城里人”到“主心骨”
9月26日上午,我省首部以黄河滩区村台改造为题材的电影《高家台》在高家村举行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高家台》聚焦国家黄河滩区迁建工作,以高家村党支部书记高占明为原型,讲述高家台村新上任的书记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房台加固工作、改变村民落后思想、并推动农村产业开发的故事。当天下午,高家村村“两委”趁机组织全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吕晓黎和服务队一组成员参加,共同探讨土地流转和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
“从总体看,我们服务的北宋镇5个村具有生态、灌溉条件好,瓜果、芦笋种植品质优的传统优势,也存在规模小、标准低、产业链短的问题;面临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的重大机遇,也存在村庄小而分散、基础建设欠账多的现实。特别是黄河滩区内村庄受汛期洪水淹没威胁等因素影响,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发展农业设施受限、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为此,坚持借势借力、扬长避短,统筹谋划推进服务工作。”一组组长庞岳利向大家分析:“为什么《高家台》能在高家村拍摄?这源于高家村在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中走在了前列,源于村党支部书记敢闯敢干的精神,更源于村民能够团结一心。如今,高家村在全市也能称之为明星村,面临再上一个台阶的机遇,要看大家能不能把到了手底下、嘴底下的东西拾起来、吃下去,能不能借机把高家村宣传出去,把我们的农产品卖出去。”
像这样的主题党日队员们参加了几十次,每次,他们都与群众推心置腹、以心交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们的真情实意、真抓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真正从“城里人”变成了群众的“主心骨”。
“我们坚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与服务村发展一体谋划。积极推动北宋镇将滩区内外20个村庄(包括5个服务村)作为一个片区整体规划,组团建设、错位发展、集群振兴,聚力打造黄河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请专业公司规划设计,服务队积极参与研究、参与意见建议,了解全局,从全局高度谋划服务村建设,并融入全局建设。高家、丁家村作为第一批村台改造村,打造康养小镇;南贾、佟家村作为第二批村台改造村,着力于黄河生态村落保护开发与百果园、百草园建设;五庄村则打造成黄河滩西瓜、甜瓜种植基地。”吕晓黎介绍。
“口袋有钱,心中不慌”。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根据片区发展规划,服务队制定服务队《服务帮扶项目谋划表》,外引内培双管齐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规划蓝图变为路线图、项目书、施工表,并跟踪推进落实。一方面,大力双招双引,寻求龙头带动。根据片区发展芦笋、中草药主导产业的定位,多方联系引进龙头企业,带动片区芦笋、中草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另一方面,内部培育孵化,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带动增收致富。其中,妇女草柳编培训创业项目带动周边20多个村600余人参加,通过指导成立合作社、对接市场,妇女草柳编培训创业项目破壳,月收入高的可达千元,闯出一条贫困户、留守妇女居家创业的路子。
谋其长远多思:“外力是助力,根本靠自己”
“外力只能是助力,根本还得靠自己,这次的项目是个引爆点,如果村里抓不住,后面再有好的项目就不一定能落到咱们村里了。”为了让中草药基地示范园在佟家村落地,三组队员可谓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在佟家村主题党日上,组长王宁表情严肃地说。
“服务队来了后,给我们村争取了800多万元的‘乡村宜居’工程资金,流转30多亩地种红梨、青梨,发展了150多亩地的全省第一家金银花有机种植示范园,开展了一系列的国学教育活动,让村里的干部群众开拓了眼界。”佟家村党支部书记佟振飞深有感慨地说:“服务队成员几乎每天都到村里来,就和佟家村村民一样,如果没有服务队,就没有村发展的突飞猛进。”
为助推片区建设,服务队抓紧资源聚集,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借助滩区旧村台改造、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争取片区2个项目入选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2个滩区特色村进入“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获得授信资格3.5亿元、试点经费约1500万元;利津县年内整合资金4000余万元,支持片区路网、管网、沟渠、电讯等基础建设;北宋镇制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奖补、村集体增收奖惩政策,撬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片区累计超过5亿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服务队汇聚人才资源,协同开展“百名专家联百村”行动,邀约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等省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首席专家、乡伴文旅、京博、硕博、伟丽种业等企业人士等50余人次,对片区发展提供规划指导、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智库、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调研基地、山东女子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创作基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县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落户北宋镇,吸引各类人才为片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推进优质文化下乡,协调组织文化专业团队开展文化传播、书画创作、摄影采风、大学生社会实践等10余场次,艺术展现黄河滩区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携手国内知名文旅企业谋划打造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产学研游基地,对丁家村原苏联援建工程王旺庄水利工程遗址进行设计勘验,拟在保护遗址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富有历史厚重感和承载时代印记的治黄历史文化“打卡地”,挖掘把握弘扬“听党话、跟党走、不怕苦、不服输”的“筑台文化”“石夯精神”,以新型文旅形态带动服务地乡村振兴。树立健康生活风尚,引导优质资源下乡开展健康义诊、乡医培训、爱心助学,推广全民艾灸,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提升滩区“颜值”和“气质”,增强滩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优质资源的集中配置,如今,片区建设的洼地效益初现。
“从来之前的乐观,到来之后的忐忑;从不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到百姓把你当自己人,愿意跟你说实话,遇到问题愿意让你出主意。我想,我真正地融入到了他们中间,可以说,俺们现在就是利津人!”结束采访之时,天色已暗,吕晓黎动情地说:“夜晚,我在这里看到了最亮的星。以后,利津也会成为我的故乡!”
(栏目主持人 王敏)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