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师傅

王立红

  前几天回老家,正和父亲闲聊。突然,“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传来,我顾不得与父亲聊天,跑到了大街上。

  从北边过来一个熟悉的身影,还是那么高,那么瘦,可背有些驼,清瘦的脸上堆满皱纹,熟悉的凳子,只不过由步行换成了电动车。他把电动车停在一棵树下,卸下凳子,摆上磨刀石,把一个布袋放在旁边,坐在凳子上等着。

  望着熟悉的身影,我的思绪被拉回到了过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家里的剪子菜刀钝了磨磨再用,磨剪子戗菜刀的营生很红火。在我们周围的几个村子经常来的磨刀师傅姓李,个子挺高,身体较瘦,眼睛有神。他是继承了父业干这一营生的,他父亲的磨刀技术在十里八村是很有名的。他的磨刀技术比他父亲还好,所以只要他一来,家里有需要磨的剪子菜刀,会拿出来让他磨。他一边磨剪子菜刀,一边收账,实在没有的就不要,权当帮忙了,所以在我们村李师傅的口碑相当好。

  磨刀的行头很简单,一张板凳、一块磨刀石、一个戗子、一个盛水的盆子。磨剪子菜刀可是技术活,不会磨的人磨的剪子菜刀用几天就不快了,会磨的用很长时间都很快,我曾经自己磨过一次,几天就不行了。李师傅磨完一般会用大拇指在刀刃上试试是否锋利。我总会担心他把手割破了,可这种现象从没发生过。

  李师傅肩头扛着板凳,到村口就吆喝起来了,“磨剪子嘞戗菜刀!”听到李师傅的喊声,人们纷纷跑出来。李师傅夏天会选择大树下,冬天一般在向阳的地方,铺开摊子就忙碌起来。人们如果等着下地,一般会把剪子菜刀放下就走,等到下地回来就磨好了。中午离着谁家近就在谁家吃,碰到啥吃啥,能吃饱就行。在谁家吃,谁家的剪子菜刀就免费磨,这是俗成的规矩,没有谁制定,更没有监督。下午他又会忙剩下的活。有时剪子菜刀没磨完,李师傅会带上回家磨,第二天没等人们下地他就送来了,一般不会耽误人家用。李师傅一般两个星期来一次,假如一连几个星期没来,人们会念叨:“李师傅该来了吧!”好像是人们的生物钟到某个时间那个吆喝声必须响起。

  我们小孩子一般会围在李师傅周围,看他专注磨剪子菜刀,他有时还会和我们闹。别看他个子很高,我们都不怕他,有时会拿虫子偷偷放到他的脖领上,让虫子爬到他的脖子上,这时他会停下手中的活,在围裙上擦一下手,一把把虫子抓下来,问谁放的,我们会偷偷乐,他会拿起虫子一边喊谁放的,一边做放虫子状,我们会笑着跑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磨剪子戗菜刀的营生渐渐受到了冷落。年轻人习惯把旧了的剪子菜刀扔了再买新的。村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店,交通工具也方便,到城里就几个小时的功夫,公交车半个小时就有一辆,什么样的剪子菜刀应有尽有,各类不锈钢刀、合金刀也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磨剪子菜刀的人越来越少了。李师傅用他精湛的磨剪子戗菜刀的技术把两个子女送进了大学,在城里安了家。磨剪子菜刀的营生惨淡以后,他也想转行或开个五金商店什么的,可没成行。中老年人一生节俭惯了,仍然习惯于磨剪子菜刀。所以,李师傅沉默一段时间后就又干上了这一营生。

  曾听说,李师傅的儿女怕父亲累着,也担心父亲在家没人照顾,就接他去城里。他去城里住了几个月后又回来了,原因一是在城里憋闷,没有认识的人,二是没处去。

  因为工作忙,我很少回家,“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渐渐留在了记忆里。今天又突然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仍然觉得在梦里,可那熟悉的身影就在眼前,让我倍感亲切。

  李师傅明显老了,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印记。我感觉在李师傅的记忆中对我没什么印象,就没去打搅他。我相信等李师傅百年之后,“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就该绝迹了吧!即使出现也只能在梦中、电影电视中,那么李师傅也就是我们这里最后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师傅了!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