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暨全市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发言摘登

让“数字”成为支撑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资源

陈必昌

  数字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前,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突破,数字经济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正在深刻改变时代和未来。东营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经济的全面赋能。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仍然热度不够,亟需大力拥抱数字经济,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风口”。一是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支撑保障体系。研究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建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数字经济发展人才计划,成立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政府+企业联盟”、专业运营公司,打造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二是全面扩大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抓住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机遇,在数据资源、技术应用、产业培育等方面主动融入、借势发展。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引入高层次研究机构,促进数字技术、数字企业在东营集聚。加强与阿里、华为、浪潮等企业的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市场—平台”优势推动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三是积极拓展数字产业化的路径模式。突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型,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带动5G网络、城市云等相关产业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导向型,依托信息软件、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步伐。突出技术引领导向型,加快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促进全面兴起。四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做大做强。抓住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的机遇,推动产业数字化全面做强。工业方面,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用东营的体量优势换数字经济优势,打造产业数字化发展高地。农业方面,发挥好东营的资源优势、省黄三角农高区“国家级”平台优势,借助与中科院等知名院所的技术合作,打造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业方面,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做活数字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争当黄河文化旅游的龙头。

深耕存量资源 激活发展要素

郑建军

  开发运用好存量资源是当务之急。东营具有丰富的发展资源。以胜利油田改制企业为例,74家改制企业总资产419.6亿元,净资产为121.8亿元。2018年实现收入205.5亿元,缴纳税金8.4亿元,实现利润只有0.84亿元。如果采取配套措施,把这74家改制企业盘优激活,肯定是一笔丰厚的发展资源。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的会展业。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第12届赛会,有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35676人报名参赛,整个赛事直接投入1435万元。据初步估算,为我市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只有870多万元。而同等规模的2018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直接经济效益2.3亿元。这还使我联想起,我们的工业园区还有多少应该处置的“僵尸企业”、闲置厂房、批而未用土地?我们的办公用房,是否还有整合压缩空间?这些闲置的、沉睡的、正在流失浪费的公共资源,一经开发都会迅速变成实实在在的财富。

  开发运用好存量资源,必须在精准、精深、精细、精致上下功夫。调研发现,造成油田改制企业发展不快的原因,主要是因全员持股,股权分散,企业发展机制不活,内生动力不足;企业员工的体制情结、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服务引导不到位。造成马拉松赛等会展业管理粗放、开发不够的主要原因,既有市场运作、产业融合所需要的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得过且过,缺乏深耕细作的事业心、责任感。而对公共资源闲置、荒废、跑冒滴漏不着急、不心痛甚至漠不关心的主要症结,还在于我们的一些部门和干部的责任缺失。

  开发运用好存量资源,必须强化开放思维、担当意识,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把不忘初心变成不懈行动。我们必须从本单位抓起,从现在做起,像对待自己的家产一样对待公共资产,像珍惜自己的钱财一样珍惜公共资源。对油田改制企业,可否成立专项基金,由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参与改制企业的股权改造,逐步把股权相对集中到经营管理者手中,以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可否以马拉松赛为主线,打造体育会展、户外营地、运动装备、健身食品等产业链条。同时,加大对外、对上争取力度,加强内部精细管理,通过内外融合、科学整合,提升全市经济实力。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思考

陈泽浦

  这次调研围绕企业家诉求,走访了多家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并且和温州作了横向比较。

  一、问卷调查显示的主要问题。反映最突出的十个问题:人才需求强烈、政策落地落实还有差距、融资需求强、政商沟通交流不畅、投资意愿不强、转型升级紧迫感不强、创新空气不浓、担保圈遗害还未根除、企业家整体素质不够高、职业经理人制度不健全。反映度最差的五个问题:政务改革步伐不快、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减税降费力度不够大、金融机构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个别干部担当意识不强等。

  二、我市与温州民企发展状况比较。规模、产业和社会贡献方面:两地民企发展除了数量上差距,更多地体现在质量上,比如思想观念不够解放、“靠资源摊大饼”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传统行业占比较大、转型升级压力大等。政策环境方面:我市在政策落实上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信息不对称、政策不配套、措施不精准等问题。融资环境方面:我市融资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金融风险处置任务艰巨。生产经营成本方面:我市减负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有待加强。社会环境方面。我市部分部门存在“口头上重视,落实上轻视”的现象。

  三、意见与建议。一是学习借鉴温州经验做法,每年表彰一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营造尊商重商的良好环境。二是研究制定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精准度高的政策措施,增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制度供给。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创二代”和青年企业家队伍的培养教育,增强民企内生动力。

  四是充分挖掘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潜力,加强信息互联、数据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建立健全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优化办事流程。

  五是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民企建设研发平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是着力助推民营企业翻越“融资高山”。

  七是注重中小民营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八是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管控。九是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十是把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扶持作为重中之重,拉长产业链,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

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张庆华

  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全市各级按照关于“大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部署要求,引导支持企业实施信息化、高端化、绿色化改造,今年前三季度技改投资占到了工业投资的一半以上,成为稳投资、促转型、提质效的重要力量。当前,企业技改既面临项目资金人才储备不足等困难挑战,更有新技术革命加速演进、上级政策红利叠加释放和新时代东营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快落实、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等众多有利因素汇聚的机遇,应拿出像抓招商引资一样的力度,支持推动企业实施更大力度、更高层次的技术改造,聚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一是加强市级层面统筹。成立工作专班,组建重点产业专家服务团队,建立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库,完善惠企政策信息化平台运行机制,精准有力支持推动企业技改。二是进一步明确技改方向和重点。依据我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发布技改投资导向目录,引导企业加快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安全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特别是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增强关键技术供给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突出抓好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平台和离岸研发机构,加大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技术等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自给能力。四是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深入实施“金融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政银企对接技改融资常态化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重点技改项目定制化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基金、融资租赁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对重点技改项目新增用地统筹保障、优先供应。加大企业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支持胜利油田、石油大学科研人员与地方企业广泛深入合作,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和成果共享。五是营造优良政策环境。加快制定出台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针对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技改项目备案联审、投资监测等机制,强化有效制度供给。

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与诠释

贾瑞霭

  生态文明是东营发展的亮丽底色,也是东营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优势。我们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强诠释宣传,擦亮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东营样板”。

  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东营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每一项都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前提基础。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去年以来出台了《东营市湿地城市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0)》,实施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湿地城市总体设计》,编制《湿地入城三年规划》,湿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湿地城市品牌进一步叫响。

  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诠释宣传的几点建议:一是组建一个研究机构。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研究院,集中相关领域专家,系统总结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为做好诠释宣传提供坚实基础。二是举办一个论坛。申请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倡议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作为沿黄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三是申报一个世界级荣誉称号。积极做好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推进方案,扎实做好问题整改和向上对接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是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研学基地。规划建设好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馆,完善提升黄河文化馆等,系统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我市生动实践。开发建设黄河北岸观览河海交汇河上线路、海上线路。开发以黄河口湿地文化为主题的创意文化产业,打造湿地生态文化聚集区。五是打造一批生态文明主题道路主题公园。将东八路、黄河路、明月湖、清风湖、天鹅湖、金湖银河片区打造成为生态文明主题道路、主题公园。六是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宣传。深入挖掘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故事,集中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报道,讲好东营生态文明故事,为东营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创新机制 优化环境

全面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聂建军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重要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关键所在。与当前我市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企业家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综合素质相对不高;观念陈旧,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激情不足;中长远规划能力不足,创新应变能力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决策管理水平较低;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家队伍中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企业家正视困难问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寻求企业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把企业家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力争用3—5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轮训一遍。探索实行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每年选拔50名左右具备较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企业家进行重点培养。每年选派一批优秀企业家赴国外学习进修或到世界500强企业实践锻炼,提升企业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是注重人才引进,促进优秀企业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编制和发布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通过“经营者+项目”引进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职业经理人。推动企业建立科学化薪酬制度,打造企业利益共同体。四是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保护企业家干事创业。狠抓各级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健全完善诚信评价体系,完善容新容缺容错机制。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支持企业上市,建立过桥资金、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困难。五是健全体制机制,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浓厚氛围。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高企业家的政治社会地位,定期评选优秀企业家,给予优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下大力气为基层减负

充分调动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孙早军

  基层负担重问题,在一些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存在。如“属地管理”职责不清,上级职能部门把职责范围内工作推给基层;“文山会海”问题依然严重,硬性拉入各种工作群;督查检查考核过多,简单看材料、查台账;方式方法简单,通过评比打分、排名通报来推动工作,要求层层领导签字来落实责任;公车改革不接地气,基层公务用车配备严重不足,私车公用现象严重;有的基层干部长期被上级机关借调,进一步加剧乡镇(街道)“人少事多”矛盾,等等。

  这些问题影响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必须要认真研究对策,切实为基层减负。一要改进督查检查考核办法,重点看实绩、看成效,杜绝“以材料论英雄”,上报一般性工作材料不得要求层层领导签字;对基层反映强烈的评比排名工作,该取消的取消、该叫停的叫停;实行双向评价,把基层意见列入对上级职能部门考核内容。二要理顺县区与乡镇(街道)职责关系,划清职能部门与基层权责,做到“谁的孩子谁抱走”;合理划分乡镇(街道)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由上级部门单位承担的支出不得转嫁给乡镇(街道)。三要进一步精简文件、填报数据、压缩会议,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相同材料不得要求基层反复提供。慎用数字,减少不必要的数据统计和层层填报。工作群任务完成后及时解散,不强行要求主要领导加入一般性工作群。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层级,不硬性要求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专项业务会议。四要探索实行对优秀基层干部的激励措施,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双重”奖励;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基层公务用车配备不足问题;严格规范干部借调管理,一律通过组织部门办理;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精准问责,尽职免责;认真落实正向激励、重点观察、容错纠错等制度办法,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勇于负责者负责。

创优法治营商环境

护航全市高质量发展

田和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发展环境越复杂越要强调法治。当前,我市正处在爬坡过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保障。全市政法机关要聚焦市场主体迫切需求,切实创优法治营商环境,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对企业及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对侵犯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实行专案专办,案情重大的予以挂牌督办。另一方面,审慎妥善处理企业违法行为,慎重使用限制人身自由措施,严禁超时限羁押。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可判实刑可判缓刑的判缓。同时,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违法犯罪的界限,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不规范行为,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进行处理。对涉及产权保护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案件,全面开展甄别纠正工作。

  加大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和维权援助机制,保护企业创新创业权益。开展涉企案件执行难专项治理,提高执行案件结案率和实际到位率。推进涉企案件专项清理,对重大疑难案件开展案件评查,及时发现并督促纠正问题。依法准确适用刑事强制措施和民事保全措施,严禁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和保全,保障企业合法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加大企业安全稳定环境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惩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建立经济金融风险研判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规避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持续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专项行动,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深入推进企业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清理企业及周边治安隐患。加快完善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妥善化解各类涉企矛盾纠纷。

  加大政法机关的服务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出一批惠企便民措施,提升综合服务效能。建立政法机关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机制,组建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团队,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解决实际困难。制定政法机关创优法治营商环境负面清单,完善社会监督员制度,组织开展政法系统纪律作风督查巡查,及时发现、严肃查处破坏法治营商环境的行为。

加强党建资源力量共建共享

引领推动油地深度融合发展

韩 辉

  推进油地党建资源力量共建共享,是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油地融合发展、共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建工作覆盖力实效性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油田“四供一业”及其他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油地责任使命更加明晰,基层组织联系更加紧密,为深化党建资源力量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契机。要着力构建区域“大党建”机制。加强油地高层沟通统筹,完善油地联席会议,推动战略融合、思想融合、工作融合;加强油地党群部门工作对接,推动目标同向、聚焦发力;加强油地基层组织结对共建,通过“支部结对”“党员结对”等形式,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着力构建思想文化“大引领”机制。打造油地新闻宣传共播平台,共同展示油城的新变化新风貌;打造油地传统教育共享平台,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悟初心担使命;打造油地意识形态共管平台,以居民小区为重点,及时通报情况、共享信息,发现问题联动处置。要着力构建重大任务“大保障”机制。坚持市委统筹,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压实责任,强化联动;坚持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定期召开分工部署会、运行协调会、综合协调会,集中解决问题,保障任务完成;坚持发挥堡垒先锋作用,特别是在抢险救灾工作中,依托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党支部发动群众开展自救行动,全力将生产生活损失降到最低。要着力构建纪检监察“大监督”机制。对油地双方自收或发现的涉及对方管辖范围内的违规违纪问题线索,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对方处理;对案件查办过程中需要相互协助的,全力做好配合。同时,充分发挥油地廉政教育展馆宣教功能,推进油地廉政警示教育、宣传媒介互通互享。要着力构建信访维稳“大联动”机制。推进油地网格化管理,构建专群结合、灵敏高效的区域信息收集网格;推进信访信息共享,畅通各层级信息对接渠道,对跨油地的信访事项及时转办、查办、通报;推进特殊时期联合防控,对驻京值班备勤统一指挥调度,集中资源力量打赢安保维稳攻坚战。

以重点片区开发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晓军

  “组团式、生态型”架构是东营城市发展的先天禀赋。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构建“一主一副一次三组团、多地区中心”发展格局,应当学习借鉴雄安新区和通州生态相间、组团发展模式,以片区开发为引领,推动城市高品质提升、高质量发展。

  重点聚焦“三个方向”。第一,聚焦未来发展谋划片区开发。片区发展服务城市战略发展,首先是把高铁和空港片区规划好。高铁片区,应明确提出建设高铁新城,按照“东营新门户、城市会客厅”发展定位,高标准搞好规划设计,统筹高铁片区与东城、黄三角农高区、天鹅湖城市湿地片区的关系,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空港片区,应紧紧跟踪当前国内外临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潮流,抓住与商飞、空客合作的良好基础,规划临空经济区,聚焦大项目,把临空经济打造成东营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第二,聚焦生态建设谋划片区开发。北部重点打造金湖银河片区,完善水网体系、湿地系统,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南部重点打造天鹅湖城市湿地片区,在发挥滞洪、蓄洪、泄洪功能的基础上,以最美城市湿地公园标准规划设计,增加精品旅游产品供给,打造城市旅游最美名片;中部重点打造耿井片区,以生态保护为主,打造城市中央生态涵养区。第三,聚焦城市更新谋划片区开发。应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控量提质、疏导为主”原则,以油田老旧小区、工矿企业、城中村和公共场馆场所、科研创新机构为重点,统筹谋划,有序推进。西部全力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建设东营科学城。东部依托悦来湖科教人才聚集区,打造科技文化城,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平台。

  片区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引领,明确打造“舒朗城市、湿地城市”的特色定位;坚持“人、产、城”融合,把人口聚集和产业导入作为最关键的两条逻辑主线,以产兴城,以城聚人;坚持有序开发,先确定不做什么再决定做什么,充分发挥片区开发的价值功能;坚持高效推进,建立市县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

关于城市文化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李金昆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文化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里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就东营来讲,我们留给后人的,一是生态,二是文化。

  一、涵养文化气度

  城市的文化气度,如同一个人的个性和气质,是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的根本体现。

  第一,彰显生态特征。黄河从这里入海,河与海的共同作用造就了这个城市独有的生态与景观。一是打造以黄河入海口区域为核心的“入海口文化”。二是积累沉淀“湿地文化”。三是构建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背景。

  第二,融汇古今气象。东营是齐鲁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汇点,既有古老的文化,又有新生地文化。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考虑,建议以古代文化遗存为节点,挖掘、整理这些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完善景点内容,开发文旅产品,展现我市古文化气韵;以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城镇、村落、矿区为节点,挖掘人们在黄河口这片土地上奋斗的历程记录,整理、提炼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展现我市新生地文化面貌。

  第三,促进多元融合。东营既有孙子文化、移民文化,又有红色文化、石油文化。既要保存和彰显多元文化现象的内容和个性,又要着力推进不断融合,共同塑造多元文化给一座城市赋予的优良的文化共性。

  二、提升公共审美

  公共审美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应注重公共审美等级的提升,使我们的城市成为独具风情的城市、精致的城市,具有文化氛围、浪漫气息的城市。

  第一,打造建筑之美、街道之美。一要精心搞好城市风貌设计,并一以贯之加以实施。二要提升建筑的设计等级。三要增加城市支路密度,打造“小街坊”。四要注重细微之处。五要艺术家参与其中。第二,对社区进行“沐浴梳洗”。第三,融入自然。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独特城市风貌。第四,提炼标识。第五,增添时尚魅力。

  三、构建文化风尚

  第一,培育文化气质。第二,推行集体礼仪。第三,提高文明素质。

加强统筹 精心运作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绩效

杨梦斌

  一、真正树立起过紧日子思想。财政增收乏力,支出压力加大,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是常态,这就要求和倒逼我们真正树立起过紧日子的思想,改变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加强统筹调度,强化预算约束,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和评价,真正像居家过日子一样管好用好每一笔财政资金。

  二、研究透、运用好中央最近出台的重大财政政策。1、做好专项债券项目融资工作。2、中央首次将棚户区改造拓展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并纳入补短板和扩内需项目,中央确定了补助资金,并要求各级加大财政投入和融资支持。3、盘活政府性存量资产。4、继续清理使用好结转、结余资金。

  三、加强涉及我市财税政策研究和关键措施落地。油地双方应针对我市区域内税收结构情况,统筹组织涉油政策研究,共同向上争取支持,确保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和资金来源相匹配,实现财政稳健、可持续。对已经确定的石化总厂改制、油田改制企业规范提升、新增区块注册成立油公司或合资公司形成更多地方税收、共同开发垦利油田,以及恢复中海油贸易公司等事项,要用心研究,加快推进。

  四、精准编制预算,确保高效执行。将市级各类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盘子”,从源头上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做实做细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未入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预算。加大财政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比如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设立大项目招商基金等。转变财政对市场主体的支持方式,主要通过落实税费政策优惠、政府引导基金、贴息、以奖代补等市场化、普惠性方式实现。

  五、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全面引入绩效理念,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绩效评价结果要同政策调整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强化建设项目与资金安排使用的有序、有效衔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要充分论证,更好地顺民意、接地气。树立运营城市理念,逐步将投资、建设、运营等职能转移给国有平台公司,优先采用市场化方式投资、融资以及后续开发运营,努力使综合效益最大化。

  六、妥善防范化解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要按照中央要求,严格规范新的举债,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分年度制定还债计划并纳入财政预算,密切关注到期债务,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

关于我市工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陈安忠

  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市委决策部署,对加快我市工业发展,谈几点认识。

  一、工业为主

  工业强,东营兴。城市产业定位要看它的资源禀赋、环境特点、物流条件和产业基础。我市有石油、原盐等工业资源,有较大的环境容量,有较厚的产业基础,有较好的物流条件,有相对于一产、三产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东营产业定位必然是工业为主。工业是东营的优势所在、立市之本、强市所依,必须咬定工业特别是以石化为主的重化工业不放松。

  二、企业为尊

  尊者,敬重、推崇、重视、尊奉也。怎么“尊”?一是重视企业和企业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环境。三是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质量为本

  以质量为本的发展,就是坚持质量引领、以质取胜,把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推动质量变革,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满意度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优化结构。

  二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三要努力促进品牌提升。

  四要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四、创新为魂

  工业发展,创新为魂。创新为魂,就要真正树立“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理念,把创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来抓。就技术创新来讲,就是把创新摆上“第一”的位置,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牢牢把握创新平台、科技人才两个关键,推进产学研结合、油地校结合、科技金融结合,抓科技投入、抓成果转化、抓政策支持、抓人才培养,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五、专注为要

  专注为要就是突出主业,慎重推进多元化,尽量不搞无关多元化。

  主业为要需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战略管理。二是加强投资管理。三是优化整合资源。四是政府要加强指导和引导,采取激励和约束措施帮助企业突出主业。

对大气异味治理的思考

李永元

  近年来,我市大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市民对大气质量特别是异味污染的投诉居高不下,并已成为中央环保督察的重点。今年1—9月份,市政府服务热线办公室受理相关案件5665件;环保督察热线转办件中涉大气的57件,占全年78.08%。大气异味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治理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

  一、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目前,我市大气重点异味污染源的种类,主要集中在:工业异味污染;生活异味污染;畜禽养殖异味污染;其他异味污染等。

  二、在大气异味治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底数和源头不清,在快速溯源、精准治污上还没有破题。二是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排放对大气异味影响突出。VOCs重点排放源源头控制力度不足,企业自行监测质量普遍不高,化工园区缺乏有效的监测溯源与预警措施。三是监测装备和手段落后,走航监测、网格化监测等还没有开展。四是责任没有真正到位。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坚定大气异味污染治理的坚强决心。

  (二)查清源头,摸清底数。一是学习借鉴“2+26”城市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经验,制定出科学精准的大气异味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二是逐个企业建立异味排放电子档案。三是对其他各类异味污染源纳入网格化监测平台,实行统一监管。

  (三)分类治理,精准施策。一是工业异味治理要把功夫下在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上。二是生活异味治理要把功夫下在污水和垃圾恶臭异味治理上。三是畜禽养殖异味治理要把功夫下在畜禽粪便恶臭异味综合治理上。四是对于其他异味污染源,也要逐个企业建立异味电子档案,分类施策。

  (四)加强监测监控,严格监管执法。一方面,要提升监测装备水平和监测能力,形成常态化的VOCs及恶臭气味管控。对涉及排放恶臭污染的园区及企业,推广实施恶臭电子鼻监控预警。另一方面,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形成有效震慑作用。

  (五)严格责任落实,合力推进整治。进一步明确环保部门在异味污染治理上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管行业就要管异味治理的部门单位责任。要协调解决好跨行政区域的异味污染防治,形成跨地域联防联控格局。

举全市之力发展炼化一体化产业

李俊峰

  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地炼企业产能整合转移的重大决策,以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实现炼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按照政策可批性、经济合理性原则,推动PX项目“上游”整合、“下游”延伸,通过外购乙烯先期发展乙烯下游产业项目,争取国家在我市布局乙烯项目,形成炼化一体化产业。时机成熟时,直接争取国家布局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或推动外企外资和央企、大型国企等在我市布局乙烯和炼化一体化项目。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当前,地炼企业整合发展已进入重要机遇期、最后的窗口期和决战决胜的关键期。发展炼化一体化产业虽然难上加难,但千难万难只要走对路子就不难。对此,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清发展炼化一体化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超前谋划,坚定信心,全力推进。

  二是加快推进PX项目上下游配套。以PX项目为依托,在“上游”整合原料供应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争取省里认可我市企业的整合方式,延长原料整合企业的存活期,并适当整合其他地炼企业。在“下游”按照少油多化原则,进一步延伸链条,待条件成熟后适时开展产能整合,淘汰现有企业。

  三是加快实施一批产业链项目。重点抓好与外企计划投资建设的PTA以及新型聚酯、改性树脂等3个新材料项目的推进落实。

  四是抓紧落实国家要求的支撑条件。重点在港口、土地、能耗、排放以及产品技术路线等方面,逐项推进完善。

  五是积极引导地炼企业转型发展。充分利用“先立后破”给地炼企业转型发展留出的缓冲期,研究确定整合后期发展路径,新上盈利水平更高的化学或其他产业项目,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提前研究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妥善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六是健全工作推进保障措施。举全市之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紧研究制定我市支持地炼企业参与产能整合转移和转型发展的扶持政策。

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全面提升我市卫生健康水平

刘美华

  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要抓住油田医疗卫生职能移交的契机,对全市医疗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抓龙头、强基层,补短板、优服务,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

  一、抓龙头,努力打造医疗“高峰”。明确各三级医院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重点学科和内涵建设,大力提升诊疗能力;站在油地融合、全市一盘棋的高度上,发挥地方公立医院公益性特征明显,油田医疗机构善于成本效益核算的优势特点,将油地医疗机构优秀人才进行合理搭配,适当交叉任职,构建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现代医院管理队伍。

  二、强基层,建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迅速推开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以县区级医院为龙头,整合辖区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共同体,进行区域集团化经营管理。一是医共体内县乡医疗机构人员、财务收入支出、设备资产、业务开展、药品耗材的使用范围目录及配送、后勤保障等实行统一管理;二是以龙头医院为主体,建设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远程会诊、病理诊断、消毒供应和科研教学等多个医疗服务中心,向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同质化服务,既解决基层人才缺乏、效率不高、水平不够的问题,也解决医疗资源重复建、检查化验重复进行的问题,有效节约医疗成本和医保资金;三是充分落实医共体在人员管理上的自主权,实现医共体内人员编制统筹使用,人员科学合理流动;改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薪酬制度,在执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享受医共体统一的薪酬制度。

  三、补短板,让公共卫生服务成为群众健康“守门人”。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建设健康东营为抓手,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构建起从孕育、出生、成长到健康管理、养老等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四、优服务,加快建设便民惠民“智慧医疗”。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手段,继续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强医院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服务水平,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今明两年重点是补齐油田移交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短板,真正实现“一网全覆盖”。

油地联动,筑牢生命线工程

乔恩言

  孤东桩西海堤建成三十多年以来,历经风雨考验,虽然出现过局部损坏情况,但仍保持了堤坝主体的完整。但今年“利奇马”台风过境,桩西海堤出现了堤坝决口的重大险情,经过八天八夜的连续奋战实现堤坝合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油地企业生产秩序和居民生活的稳定安全。根据大量的资料和现场分析,海堤出现意外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海堤建设不连续、标准不统一。海堤建设区域和标准是油田根据勘探开发需求、基于原油储量的分布和投资回报收益确定的,形成了海岸防护海堤时断时续的情况。

  二是黄河入海口以北区域海岸线蚀退现象明显。近20年以来海岸蚀退加剧,堤前水深加大,形成的风浪高度和冲击能量就会成倍增加,造成越堤过水破坏内部堤脚,堤坝毁损。

  三是人为因素造成海堤沉降导致防御能力降低。目前五号桩滩涂区域已布卤水井1160余口,日采水量约在60万m3/d。据测量5年以来,桩西区域滩地和海堤产生了0.8至1.1米的沉降。同时海堤邻近区域还大量存在水产养殖和无序取土情况,造成海堤两面临水,大大降低了坝体安全系数。

  堤坝安全事关油地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建设高标准海堤防护工程并保证在极端天气情况下海堤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筑牢生命线工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油地联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研究海岸蚀退影响和对策,建设成独具东营特色的高标准的、连续的海堤防护工程,推动和实现沿途沿线相关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和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针对目前堤前堤后存在大量的盐业、养殖企业和无序取土情况,研究出台海堤保护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有序合法开发利用海洋滩涂资源,确保海堤安全。

  三是建设潮位、大坝浸润线、红外高清视频等动态观测系统,提高海岸沿线防御风暴潮的预警能力。

把企业上市挂牌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冯艺东

  企业上市挂牌的作用可概括为“融资、融智、融品牌,防火、防盗、防违规”,不仅是企业融资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规范管理、吸引人才、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我市有一大批具备上市挂牌潜力的企业,需要各级加强认识、深入挖掘、着力培养。下一步,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工作实现更大突破。

  一、建立高层推动工作机制。一是各级党政一把手每半年研究部署上市挂牌工作,化解重大问题,传递信号,传导压力。二是提高上市挂牌在全市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作为对县区、市直相关部门的重点差异化任务,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三是严格兑现奖励政策,督促县区、开发区及时拨付奖励资金,每年4月底前完成兑现,维护党委、政府公信力。

  二、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围绕市级重点培育的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特别是近期报证监会审核的企业,倒排工期,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力争有重大突破和进展。

  三、切实加强“四新”后备企业培育。筛选发展方向与省“十强产业”、市“5+2+2产业”要求相符的企业,调整充实“四新”中小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培育发展新动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对目前确定重点培育的中小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分类培育,让更多优质企业尽快对接资本市场。

  四、分类推动对接资本市场。一是筛选有意向的高成长性后备企业,聘请中介机构开展尽职调查,适时启动科创板上市程序,加快推动企业对接科创板。二是对主营业务不符合境内上市条件的企业,鼓励支持有意向企业赴香港上市。三是对核心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过培育短期可以达到上市条件,但短期内遇到了资金链困难等问题的企业,帮助尽快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资产重整,使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争取尽快达到上市条件。

  五、全力优化服务环境。市、县两级建立会商机制,切实解决好上市挂牌后备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处罚时,组织执法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及时沟通,商定科学的处罚方式,既保证企业合法经营,又确保不影响其上市挂牌进程。

关于我市海岸带保护修复工作的思考

韩利学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南红北柳”,陆海统筹、自然修复、分区治理,封育盐地碱蓬和柽柳,促进生态系统健康。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海洋保护生态红线。出台我市海岸带保护条例,明确保护、修复等事项和沿海县区主体责任。将海岸带保护修复列入自然资源审计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

  二是做好保护工作。逐级分解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严格控制海岸线向陆1公里内新建建筑物(港口除外)。整治入海入河排污口,针对问题排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年底前工厂化渔业尾水100%达标排放。建立“海洋环卫”工作机制。加快减船转产,探索延长禁渔期和“封海育渔”。做好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开展环境整治,保护候鸟栖息地。

  三是高效利用水资源。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四是提升保护修复水平。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监测平台。开展红海滩和柽柳林退化机理等研究。2020年,选择4000亩互花米草集中区域,运用中科院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刈割+围淹或刈割+翻耕的研究成果,实施综合治理,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自然生境。

  五是整合生态系统管理。渤海湾西部区段,建设人工防潮堤,打造生态屏障,防止海岸线蚀退。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封育盐地碱蓬等。一千二管理站区段,保证刁口河现有过流量,利用黄河水和泥沙,恢复淡水湿地、延缓自然岸线侵蚀。近期实施刁口河疏通和四河故道生态清淤工程。对废弃油(气)井用地实施生态修复。东营港及孤东油田区段,采用抛石、布设扭工块等直接加固海堤,建设丁坝群等间接保护海堤。黄河口及大汶流管理站区段,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实施水资源配置与水系连通工程;开展互花米草防治示范,并恢复盐地碱蓬和海草床。莱州湾区段,2020年,实施投资1.9亿元的垦东咸水沟区域退养还湿等项目,修复海岸线4公里、湿地2.5万亩。实施红滩湿地旅游度假区项目。将部分海域确权给国有企业,发展滨海生态旅游。

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

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戚思宇

  深化“放管服”改革,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东营城市内涵品质,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先行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公安机关将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努力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服务重心下移。坚持业务在基层受理、审批在基层办结、服务在基层落实,在全市公安机关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最大限度把警力沉到基层一线,践行好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推进“市县同权”、授权、下放事项,最大限度“全市通办”,推动公共服务事项进驻乡镇派出所、社区警务室,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服务、便利服务。

  二是量化基层工作标准,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以创建全省、全国优秀“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抓手,在基层派出所和服务窗口单位全面推行服务标准化、工作规范化,编制窗口受理清单、审批清单、疑难清单,编写《公安机关警务执法和服务工作指引》,加强民警政策法规和业务能力培训,努力在基层打造“全科式”警察,为群众提供综合受理服务。

  三是实化亲商护商举措,精准服务企业发展。牢固树立以企业为尊的服务理念,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全力服务保护企业家,积极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帮助企业消除各类风险隐患;畅通警企联系渠道,实行公安机关班子成员包靠企业制度,积极响应、主动服务企业需求;建立涉企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研究出台便企利企措施,努力打造“手续最简、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

  四是深化科技应用支撑,加快服务方式变革。创新服务管理理念,主动对接智慧东营建设,加强公安大数据智能分析和深度应用,增强对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感知能力;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工作,加强“微警务”集群建设,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服务管理业务全面延伸到手机、连接到掌上,实现群众办事足不出户。

盘活石油大学东营校区教育科技资源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田青云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何积极有效地盘活、用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教育和科技资源,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在油气加工新技术、石油石化新型装备等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与我市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有很广阔的合作前景。

  石油大学办学主体迁走后,东营校区多数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下一步,需要围绕推进落实东营市新的发展目标定位,从地校双方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主动、科学理性地加以推进。当前,应全力推动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公办本科院校,并在此基础上,油地校共建东营科教园区,进而拓展功能建设东营科学城。

  建设科学城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在科学城规划、建设、招商过程中,政府不能缺位,同时也不能包办。建议成立油地校三方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组建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确定科学城边界范围,确定总体布局,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形成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近期工作目标:一是重点抓好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二是推动石油大学建设研究生院东营分院;三是共建石油大学高等研究院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四是支持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展;五是支持油田“四院一中心”等科技机构到科学城发展;六是支持胜利油田培训中心发展;七是建设国家级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八是开展“双招双引”,吸引其他院校和科研机构入住;九是配套建设符合青年人和科技人员特点需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力争通过五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把东营科学城建设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平台、产业升级的支撑、对外开放的窗口、招才引智的载体”的新城区。

精准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王吉能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块头小、机制活,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少,只要环境适宜、要素保障到位,很快就能发展壮大,应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强化价值意识。鼓励企业由依靠各类要素大量投入的产值增长模式向依靠知识与技术创新推动的价值驱动模式转型,解决转型升级的深层问题。

  二是重视培育工作。把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理念贯穿到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始终;基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实情,做大科技企业数量;企业要持久抓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政府要运用各种资源,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强化平台引领和人才管理。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合作平台,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互补共用。统筹协调,打造招商孵化联动平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整合多个服务管理主体的相关政策,委托优秀“双创”服务机构建设政策集成平台;学习南方科技特派员做法,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引导科技成果落地孵化并快速发展。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资金支持,要在创新产出的长周期内构建一个投入体系,确保创新的可持续。

  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政府性融资担保及创新发展引导基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绩效考核机制,每年从全市高成长中小微企业库中挑选不少于50家企业,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给予担保支持。

  六是放大胜利油田技术溢出效应。围绕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布局,鼓励胜利油田技术向民用领域溢出,通过产业孵化,与我市创新孵化载体纵向联合、垂直整合资源,成立细分领域垂直孵化联盟,催生一批科技品牌和企业。

  七是营造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发布年度东营创业英雄榜单,对入榜的中小微企业及企业家给予重点支持。通过正向引导、导向培育,监督并规范青年企业家行为,帮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向瞪羚、独角兽企业跨越式发展。

推进特色科研机构建设

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生钦勇

  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体现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市要结合产业和人才特色,推进重点科研机构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一、我市科研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数量少,规模小。科研机构总量少,科研人员总量偏低,科研领军人才匮乏。

  二是层次低,能力弱。大部分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工艺技术支持维护等较低层次;大部分科研人才从事技术性或事务性工作,无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活动,创新能力低。

  三是政策力度小,投入不足。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亟待突破。政策不协调,政策间衔接不力,没能形成合力。财政科技资金和企业研发费投入不足。

  四是优势不突出,作用不明显。科研机构建设没能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和科研资源优势,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二、推进特色科研机构建设的意见建议

  1、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确定一定数量特色科研机构重点建设。建设初期由政府主导,发展壮大后,市场化运营。

  2、稳定政策,突出重点,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久久为功,激发和保障科研创新。支持原创成果和转化成果相结合,不断累积科研实力。

  3、持续投入,财政投入主导和企业投入主导相结合,财政固定支持与企业竞争性经费支持相结合。财政拨款保基本运行;企业投入体现竞争性和回报;要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补助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

  4、为重点科研机构营造相对稳定的科研发展环境。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同,集中政策和财力,营造良好科研发展环境。培育科研机构成功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宽容失败,给科研机构和人员足够的试错、纠错的时间和空间。

  5、实施灵活的人才政策,精准引进创新人才。要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招才引智,一人一策,精准引进;要重视中小企业科研力量建设,通过中小企业的科研活动,为全市科研累聚人才梯队。

强化管控 精准施治

推动固体废物安全规范处置

杨同更

  近年来,涉废问题逐渐引起我市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的问题被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结合主题教育调研和发现的问题,就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谈两点意见。

  我市固体废物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较少。大宗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企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缺少技术先进、处置安全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骨干型企业。二是垃圾分类进展相对迟缓。垃圾分类处置终端设施不完善,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化推进效果不好,再生资源回收存在行业无序经营等现象。三是危废和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不足。我市每年产生的29类53.8万吨危险废物中约有23万吨需委托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还达不到需求。四是社会源危废规范化收集体系尚不完善。机动车维修行业废矿物油规范化收集体系尚未覆盖全市,废铅蓄电池收集和农药包回收还不规范,船舶污染物处理全面落实联单制度尚存在部门监管衔接和职能边界问题。五是固废危废非法倾倒掩埋呈高发态势,非法处置态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措施建议。一是促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增加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推广固体废物处置先进污染防治技术,发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逐步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二是强化危废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建立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数据库,深化危险废物“一企一档”管理,加快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提高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能力。三是分类整治生活垃圾。实施源头分类减量,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末端处理设施,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向农村延伸。四是建立社会源危险废物规范化收集体系。规范机动车维修废矿物油的收集处置,严格执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妥善处理废铅蓄电池和农药包装废弃物。五是层层压实监管责任。把固体废物列为“双随机一公开”执法重点,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执法机制,重拳打击企业非法处置危废固废等违法行为。

理清思路 多措并举

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发展

张义泉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在总要求上指出,要建立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

  在发展目标中强调,到2020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可见这项工作性质之重要及时间之紧迫。

  二、基本情况

  我市的基本情况是:2018年,全市现有在办幼儿园及社会服务机构共开设托班招收三岁以下婴幼儿的79个,招收三岁以下婴幼儿1067人;而我市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出生32000人、34000人、24000人。合计三年出生人口9万人,而在机构接受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仅占婴幼儿总数的1.19%。可见我市任务之繁重。

  三、思路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市和县区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上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

  按照国务院《意见》精神,地方各级政府要将需要独立占地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和场地建设布局纳入相关规划,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并将其列入相关的目标责任考核。

  二是要按照标准和规范在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的,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

  三是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在就业人群密集的产业聚集区域和用人单位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

  四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年龄段的幼儿。对开设托班的有资质的民办幼儿园要给予鼓励支持和一定的政策扶持。

  五是市职业学院、技师学院等要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将安全照护等知识和能力纳入教学内容,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

关于大力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张 敏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市养老服务还存在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滞后、居家养老层次低、医养结合进展慢等短板。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要坚持规划引领、政府主导、改善供给、人才先行原则,遵循“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模式,构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体系。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兜底式”医养保障政策,将医养结合项目列入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项目库”,将居家医养服务中心建设列入民生项目。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结算,推广长期护理险,将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闲置厂房、办公资源等改造建设养老机构。

  二、坚持统筹规划,推行分类养老。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市级养老中心建设,明确新建住宅区医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标准。整合现有设施,建设规范化的社区居家医养服务中心,引导闲置床位较多的医院向医养护理院转型,鼓励养老院设立老年医护服务科室。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医养产业。

  三、坚持科技赋能,提升供给能力。推行“互联网+医养”新模式,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挖掘应用健康养老大数据,广泛应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创建智慧医养产业创客园。发展老年健康智能产业,支持健康管理类自助式监测设备和智能机器人开发应用。

  四、坚持人才先行,提高服务质量。出台专业照护人才定向培养实施办法,试点专业院校开设老年养护服务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引导综合医院医师到养老院、康复医院等机构兼职执业,有效增加医疗供给。在职称评定、专技培训等方面向养老适当倾斜,提高医护人员待遇。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银行,形成扶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不断优化我市能源结构

刘志坚

  近年来,我市能源刚性需求不断增长,造成发展与减排之间矛盾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市要充分利用“中国温泉之城”的有利条件,开发利用好地热资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切实可行。一是资源丰富、水质独特。我市地热资源热储条件全省最好,储量大、温度高、易开采,地热水源离子、矿化度、微量元素含量高。二是各级重视、条件有利。国家将我市确定为全国水热型地热供暖重大项目试点市;省、市相继出台文件,要求“稳步推进地热能利用”“推广光热建筑一体化、地源空气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等应用”。三是技术成熟、安全无虞。地热开发主体地热开发技术和气水分离技术日趋成熟,具备了规模化开展地热资源开采的技术能力。四是经济可行,各方踊跃。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充足的盈利空间,各市场开发主体参与热情较高,其良好的供暖效果和较低收费标准深受群众欢迎。

  当前影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矿产权重叠、缺少整体统筹管理、扶持政策不完备等。

  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规划。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全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全市统一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科学规范开采。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修改完善地热资源管理办法、地热能勘探开发市场准入规则等相关制度,对水热型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实行梯级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加强梯级利用,广泛用于城市供暖、温泉理疗、洗浴、医养结合等,带动产能升级、结构转型。挖掘地热水的医疗价值,推动我市地热资源开发的产业链条向旅游、养生等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四是加强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成立由地方、油田和相关企业共同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妥善处理好与油田、原供热主体之间的矿业权办理、利益分配等关系,实现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