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的家乡,在广饶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淄河水从这里横穿而过,土地并不贫瘠,多少年来,先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安居乐业。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正从小岗村出发,席卷中国大地,我们村也顺利地实行了包产到户。记忆中,父母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天不亮就下田劳作,家里的几亩地,都被收拾的非常平整。这些田野,承载着农人们填饱肚子、改善家庭生活的希望。

  每逢作物收获的季节,是最高兴的时候,家里的餐桌上总会不多见的加个肉菜。不过,辛苦劳作收来的小麦和玉米,交完提留款、农业税等,一年劳作,所剩无几,以至于父母常常为学费犯愁。他们不想让我们姐弟再受农民的苦,勒紧裤腰带供我们读书,期待我们跳出农门。小小年纪便知道了生活的不易,我们便力所能及地帮家里做点活计。记得有一年家里种瓜,适逢暑假,我便和父亲一起走村串巷卖瓜。父亲用地排车装上满满一车西瓜、我在后面负责推车。那个时候,农村都是土路,坑洼不平、道路坎坷,有时候一天下来就要步行几十里路。当西瓜换成钱和粮食的时候,父亲便会给我买上只冰棍,那滋味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甜的。到后来,再吃老冰棍,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味道了。

  1992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就在这一年,父母承包了村里的一片土质差点的十几亩耕地。合同签下30年,不再一年一变,他们吃下了定心丸,在这片田野上平整、增肥、种果树,撒播着奔向富裕的希望。

  人们不再被牢牢地钉在土地上,村里人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养起了鸡鸭,更有的办起了小厂子。我们村也修起了柏油路,路刚修好的时候,爷爷和村里一些年龄大的老人,自发地组成了护路队,生怕外来的大车把路基压坏。记得沥青刚刚浇灌、轧路机轰鸣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去围观,不小心一屁股坐在上面弄脏了裤子。农业种植也不再是传统的肩挑人拉,小12拖拉机等机械减轻了劳作的负担。到了秋天的时候,我们家和村里的许多人家一样,拆除了旧的土房,建起了高大宽敞的砖瓦房,家里也添上了双卡录音机等家什。父亲有一天骑回来一辆弯梁嘉陵摩托,再跟着父亲去卖瓜的时候,我不用再卖力地跟在后面使劲推车,而是可以坐在地排车上了。

  如今,家里的几亩土地已经承包给他人。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胡同里都铺上了水泥路、装上了路灯,家家户户的厕所也变成了马桶,就连垃圾也每天都有镇上的车统一装运。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买了车,和我差不多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县城买了房,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还有好几户盖起了二层、三层楼房。几个儿时的伙伴,有的买了大车跑起了长途运输,也有的承包了几十亩土地种起了草莓瓜果,家庭光景一个赛着一个好……

  这片家乡的田野上,如今满载着奔向小康的希望。这希望,正如歌中唱的那样,“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李婷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