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掌门人”尹建民:精雕细琢“农耕梦”

  今年66岁的尹建民是河口区义和镇“木雕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掌门人”。出生于北太平村一个贫苦家庭的他,从小与各种农具打交道,对农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为他日后的木雕技艺奠定了基础。

  走进木雕农耕文化博物馆,包括耕地、耙地、播种、打场、扬场等劳动场景的反映农耕文化的作品跃入眼帘,浓郁的原生态乡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过去,我们就是凭着这些农具春播秋种,收点儿粮食勉强活下来。”尹建民告诉记者,他从懂事起就开始跟着父辈种地劳作,他对田里的这些活儿再熟悉不过。

  尹建民对麦收印象很深,在他小时候,村里没有自动收割机,更没有联合收割机,纯靠人力或牲口收麦子。烈日炎炎,人们用镰刀割麦子,然后把收来的麦子拉到场里,趁有风的时候,用木掀把轧出来的麦粒迎风扬场,去掉麦糠等杂物,等麦子晒干入囤……“干完整个流程,人都像是脱了一层皮,但体验丰收是让人最开心的。”尹建民回忆道。后来,村里人用起了收割机、耕地车等机械化设备,百姓从终日劳作中解放出来,尹建民却对农耕文化割舍不下。

  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尹建民爱上了木雕艺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木雕技艺传承农耕文化。“刚开始学的时候,我都是抽空坐车去图书馆里看书。”尹建民说,为了尽快掌握木雕技艺,他查阅书籍,每天晨学晚练。因为村里没有相关类型的书,他又拿不出太多钱投资到买书上,只能花四块钱坐车去区图书馆借书看。木雕作品看似简单,然而做成一个木雕要经过选材、构图、刮皮、雕刻、打磨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光工具就需要十几种。经过不断摸索,尹建民练就一双巧手。

  在制作步骤中最费周折的就是选材,掌握技艺的尹建民瞪着破旧的三轮车四处搜集可用的木头。有次,为了一块50块钱的树根,他前前后后跑了四趟,最后,卖树根的人被他的诚心所打动,将树根低价卖给了他。买来树根的尹建民如获至宝,很快根据树根的形状雕琢出了一个“老寿星”,令人啧啧称奇。“在别人眼里,这些树根是垃圾;但在我眼里,它们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宝贝!”尹建民说,这些年,为了找这些素材,光三轮车,他就蹬坏了仨。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他在做木雕,经常主动给他提供线索,还有些人甚至买来木头送给他当素材。

  十二生肖、鞭打春牛、农民赶驴车……尹建民先后雕琢木雕作品500余件,作品曾经多次到学校、博物馆等地巡回展出。渐渐地,尹建民的作品有了名声,许多人慕名前来想买下一二件带回去收藏,但都被他一一拒绝。“现在许多孩子离农耕文化远了,并不了解当初人们劳动时的情况。我想制作一整套反映农耕文化的根雕作品,让更多人知道。”尹建民说,从苦日子一路走来,他只想让农耕文化保留下来,让人看到作品时能够忆苦思甜。

  今年七月份,在义和镇党委、政府的帮助推动下,“木雕农耕文化博物馆”在西南村文化大院建成,这下可圆了尹建民的“农耕梦”。不仅如此,义和镇党委、政府还为他配备了工作室,更新了他的工具,现在,他正凭借巧手,继续构思、雕琢新作品。“想想以前的苦日子,能活下来就是幸福;如今,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变好了,生活就像泡在蜜罐里。我还要继续干,给孩子留下一份农耕文化的印记。”尹建民开心地说道。

(记者 郑靖靖)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