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燕:一片丹心育瓜果 乡村振兴赋深情

“省巾帼增收带头人”“第二届利津县乡村之星”“第四届利津县十大杰出青年”……这些荣誉的获得者是利津县陈庄镇临河村的一名“80后”党员——王燕燕,她是村里的妇联主席,也是临河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从20岁起,她就开始风风火火独自创业,如今创办的合作社年产值突破1亿元。18年来,王艳艳以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不服输的劲头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带着群众走上了致富幸福路。

折腾出来的致富路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前每每看到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收获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心里就有万般不忍。”王燕燕说,从那时候起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一条致富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2001年,当时王燕燕还是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她独自一人骑摩托车去孤岛军马场承包了50多亩芦苇地,计划开垦成棉田。雨季,她冒雨挖排涝沟,抢救棉花苗;棉花收获时,她吃住在简陋的帐篷里抢收棉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燕燕挣了5万多块钱,成功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王燕燕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爱折腾的劲儿,当她发现临河村的大棚瓜经常出现烂瓤、瓜农积极性被挫伤时,决心扭转这种低谷局面。2003年,她带头试种起了白沙蜜甜瓜。从选种到种植、浇水、施肥,她精心实施管护,热切期盼着瓜赶紧长起来。好不容易到了瓜蔓生长期,突如其来的情况却让王燕燕一下子慌了神——瓜果早衰、死棵等严重问题让她损失惨重。

一年不成就两年,两年不成继续干。第三年,经过向农业专家请教,她开始使用南瓜进行嫁接,瓜果的寿命延长了,产量大大增加,口感也上来了,王燕燕趟出了一条产销两旺的致富路。

闯荡出来的金名片

甜瓜种植让王燕燕尝到了甜头,她开始琢磨着如何能带动周边的乡亲们一起奔向更好、更甜的日子。

在种植过程中,王燕燕发现一家一户分散的种植方式给销售带来了影响。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形成拳头效应,2008年她在镇党委政府和县农业局、供销社的支持下,创建了利津县临河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对苗种、农药、化肥等进行统一采购,对生产技术进行统一指导,有效降低了群众种植成本。特别是针对瓜果运输特点,成立了专业运输合作社,在扩大运输范围的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目前,合作社已发展会员1500余户,从创立合作社到现在瓜棚增加到5000多亩,规模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好。2008年,王燕燕牵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临合蜜商标”,申请并通过了产地和产品无公害认定。这十几年来,临河村连续组织了6届“临合蜜”瓜果采摘节,进一步提升了“临合蜜”瓜果的知名度、美誉度。现在,群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临合蜜”也成了临河人的金名片。

奉献出来的好口碑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王燕燕不仅努力发展着临河村“临合蜜”的甜蜜事业,还履行着作为临河村妇代会主任的职责。提到她的名字,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在全县开展的“乡村文明巾帼行动”中,王燕燕组织成立了村里的“巾帼文明队”,组织队员对垃圾进行清扫,并在全村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对不达标的限期改正。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妇女还在房前屋后、街道两侧栽树种花,让临河村越来越美。

村里的苟新国因病致贫,家庭只能靠政府低保救助金和年幼的儿子外出打工赚钱来维持。近几年,随着苟新国病情的加重,原本就脆弱的家庭更加风雨飘摇。了解到情况后,王燕燕发起了“一人一天一毛钱”的爱心救助活动,帮助苟新国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不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与重托!”王燕燕如是说,如是做。(记者 郑靖靖)

(责任编辑:武方圆)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