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这样干!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解读(上)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2月21日,我市下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此,本报记者进行解读。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落实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财政投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确保到2020年实现预定目标任务,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东营贡献。

  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发展,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健全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以《东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统领,结合实际制定各类专项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完善“1+5+N”的乡村振兴规划政策体系,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措施,统筹推进落实。加快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优化提升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空间布局体系;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科学搞好村庄分类,以县区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订村庄布局规划,县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加强与城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加快构建融合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融合,从发展农业“新六产”抓起,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与产业、生态、农村农民融合,实现企业发展、村集体增收、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推进农业农村与乡村旅游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打造城市人的休闲地、农民就业地、社会资本投资地。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打通资本、人才、土地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通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公共服务下乡,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聚焦聚力特色示范片区建设。坚持市级统筹、县区主体、乡村实施、社会参与,统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改善、产业兴旺、文化兴盛、人才培育、党建示范等工作,聚力打造特色示范片区,推动早见成效。落实好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对确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加大推进力度,提升建设水平,确保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棉花生产保护区建设,夯实粮棉生产基础,到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调整到40万亩。优化蔬菜种植区域布局,重点打造南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绿色蔬菜优势片区,全面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推进食用菌特色基地建设,到2020年工厂化食用菌产能稳定在35万吨左右,莲藕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推动畜牧业向生态高效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推进畜牧业与种植业融合发展,拉伸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突破种苗繁育,扶持发展海参、大闸蟹、贝类、对虾等黄河口名优水产品养殖,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打造“黄河三角洲(东营)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到2020年渔业增养殖面积达到172.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万吨。加快发展林果、速生林、种苗花卉等主导林业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经济林,到2020年全市特色经济林基地达到18万亩,种苗花卉基地达到18万亩以上。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编制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体规划,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提升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到2020年全市争创2个国家级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县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5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抓好垦利优质水稻特色基地、广饶食用菌生产园区、垦利道地中药材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围绕工厂化育苗育秧、蔬菜园艺、生态养殖等,建设10个以上高标准智能化种养殖工厂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粮油、果蔬、畜产品和水产品等产业精深加工能力。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编制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夯实融合发展产业基础。抓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以2个乡级示范点、20个示范村为重点,打造模式新颖、特色鲜明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发挥好垦利区农业“新六产”示范县、广饶县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新六产”示范创建,培育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四型”业态。推进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重点培育东营区龙居林海小镇、垦利区黄河口滨海旅游小镇、利津县陈庄荻花小镇等3个特色小镇,实施利津金河滩等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实“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乡村旅游富民行动工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积极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培育休闲农业、采摘、餐饮服务等体验性新业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深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实施“电商进村”工程,重点推进阿里巴巴、京东、1号店等大型电商平台东营特色馆建设,发展一批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量占总交易量比重达到20%左右。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685家、2500家、1600家。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有实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实现做大做强。研究制定合作社退出机制,引导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对经营规模相当于普通农户10—15倍、收入相当于外出务工平均收入的予以重点支持。

  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完善黄河口大米、大闸蟹、海参、莲藕、食用菌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制定产品分等分级、储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标准,抓好依标生产。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安全追溯体系及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2019年全域整建制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围绕粮食油料、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开展品牌创建,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黄河口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到2020年培育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产品品牌12个,“三品”农产品达到680个以上。

  持续强化科技驱动。加强对制约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刺参安全度夏、大闸蟹生态养殖、农产品种质资源退化等技术难题,推进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探索适宜种养殖配套模式。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实施耐盐抗逆作物品种选育、农作物展示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培育“繁育推”一体化企业。加大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布局“渤海粮仓”升级版示范工程。发挥好省黄三角农高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抓好省级农高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建设,完善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级“农科驿站”、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功能,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打造效率高、功能全、接地气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灌区配套、节水、水资源配置等工程,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全面提升引蓄水、河道防洪除涝、农田灌排能力,到2020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5.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稳定在80%以上。深入实施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行动,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方式,抓好水肥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06.1万亩,完成水肥一体化面积10万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广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实施智慧农机工程,深入推进“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

  巩固提升扶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发展机制,在工作思路、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运行机制等方面统筹安排、协同推进。深化扶贫工作重点村巩固提升工程,夯实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产业扶贫水平,以县乡为主体规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推动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衔接。探索兜底保障机制,巩固提升已脱贫人口脱贫质量。脱贫攻坚期内,对已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继续给予帮扶。做好扶贫特惠保险实施工作。提升扶志扶智水平,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就业扶贫水平,提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完善保障性扶贫措施,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为贫困群体提供兜底保障。  

  统筹推进行业和社会扶贫。深化行业扶贫,调动行业部门政策资源,扎实开展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基础设施扶贫等重点工作,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社会保障。深化社会扶贫,整合社会各界扶贫资源和力量,持续深化“油地携手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青春志愿扶贫”等社会扶贫行动。

  规范提升“两建一推六保障”机制。建立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升扶贫基金使用效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关照中心建设管理,完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扶贫连片开发。抓好低保、教育、医疗、住房、助残、慈善救助等扶贫政策的整合完善和贯彻落实。

  开展城乡困难人口动态管理。建设运行好城乡困难人口动态管理平台,建立动态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系统平台功能,提高数据库数据质量,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实现贫困量化、动态排序,有效防止困难人口返贫和新致贫。探索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政策支持机制。

  严格脱贫攻坚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压实县区、乡镇党委政府扶贫主体责任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行业扶贫责任。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充分发挥纪委监委、组织、审计等方面监督作用。组织实施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完善涉贫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涉贫舆情管控。规范扶贫督查考核,组织开展县区党委政府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开展专项督查和巡查,推动扶贫开发决策部署高效落实,确保到2020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栏目主持人 王敏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