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巡礼】利津县盐窝镇:“红色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眼下正值羊肉消费旺季,肉羊出栏价格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峰,盐窝镇养羊户们的好日子又来了。

  盐窝镇因羊而闻名,鲍王庄更是因羊而富有。在该村“窝窝羊”党群服务中心楼后,是今年新投用的连片别墅小区。养殖大户李宪钢就住在这里,用他的话说,靠肉羊养殖“一年挣四五十万不在话下。”

  富有,因为肉羊养殖产业。鲍王庄全村270余户村民,有83户农户养羊,肉羊存栏量达到7.5万只,年出栏量18万只,占整个以肉羊养殖闻名省内外的盐窝镇总存栏量的十分之一,年产值超1500万元。养羊大户中,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大有人在。在村支书王维民看来,致富的最大秘诀在于“党建带动产业发展”。老百姓的收入上去了,村子面貌变好了,生活环境改善了,靠的是政策支持,是整体谋划,是支部引领。

  在盐窝镇,靠产业致富的不仅仅是鲍王庄。南十村蔬菜、老董村苹果、北岭村蔬菜、鲍王庄大印羊肉、杨柳村众心香稻、新合南润心甜果蔬……这一个个特色产业串在一起,就是盐窝镇以党建为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脚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盐窝镇坚持党建、文化、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党建为引领,实行连片打造提升,集聚经济产业要素,创新党建联合体,实施“2239”工程,全力打造“两路、两体、三中心、九示范”乡村振兴示范区。

  鲍王庄的肉羊产业。

  杨柳村的有机香稻。

以线串点,以点带面

重塑乡村发展新风貌

  一条路,兴旺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沿着鲍王庄往南走,一条宽阔笔直的柏油路直通杨柳、老董等各村,两边绿树成荫,花草锦簇,每隔三五十米就有一个宣传小品,带给过往行人怡然自得的舒适感。

  “这是镇上以‘党建引领’主题打造的党建大道,是整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的‘两路’中的一条。”盐窝镇组织委员孙帅向记者介绍,该党建大道全长11.5公里,以“党建引领”为主题,依托浮桥路、大坝路,自鲍王庄起,经过杨柳、老董、新合南、南岭、七一等村,外接顺和浮桥。除了党建大道,另一条路为历史文化一条街,全长4公里,以“盐窝文镇、老街长巷”为品牌,自北岭村起,经过北三、北二、福寿、维新、南岭村,外连党建大道,对接沿黄滩区七龙河田园综合体。

  这两条示范大道蜿蜒盘旋,沿线绿化标准高,示范作用好,贯穿于整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彻底打通了交通要道,周边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森林环抱,沃野成片,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在盐窝镇,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关键词。尤其是沿着这两条示范大道周边的鲍王庄、杨柳、老董、南十、新合南、南岭、七一、维新、北岭等9个村,该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进行重点打造,从改善村容村貌及基础设施这些小事做起,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标准化提升,增添党建、文化氛围,高标准开展清脏治乱行动,绿化美化村庄环境,绘就了一幅家富生产美、景秀生态美、风淳生活美的美丽乡村画卷。

  抓小事,恰恰体现了大智慧。北岭村村党支部书记岳义良说道:“镇上实施典型示范村建设计划,投资70余万元帮我们新建了文化大院、党群活动中心,粉刷了党建宣传墙。别看是小事,但百姓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得了实惠,赢了真心。”

  盐窝镇在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中,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以重点带整体,通过两条示范大道的打造和9个典型示范村的建设,镇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铺上了美丽“底色”。

  七龙河田园综合体的生态农业。

  十南村的西红柿。

立足优势 强化支撑

打造两大产业综合体

  今年8月,有一件事让盐窝人颇为振奋。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的2018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名单中,盐窝镇作为我市唯一一个乡镇上榜。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作为该镇两大农业支柱产业,肉羊养殖产业和蔬菜种植产业可谓历史悠久。但面对新形势,如何让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成为该镇绕不过却必须解决的问题。

  启于思路,胜于理念,贵在实干。盐窝镇利用抓党建、强化基层组织力,点燃了发展的“红色引擎”,找到了自己的路径。该镇以党建为统领,围绕两大产业,重点建设肉羊综合体和田园综合体,助牢乡村振兴的“主平台”,提升农业效益,努力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

  以鲍王庄为中心,打造肉羊综合体,培育“窝窝羊”品牌。打造“窝窝羊”产品与文化展厅,构建党群服务中心、畜牧医疗室、养殖产业培训中心等,体现“扎根盐窝、打造金窝”的中心主题,引导肉羊产业做大做强。据统计,截至目前,盐窝镇肉羊当期存栏70万只、年出栏150万只,产值达到15.5亿元,畅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在鲍王庄“窝窝羊”党群服务中心,利津县大印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几个养羊大户正在一楼聊天,向记者大侃发家致富的“养羊经”。眼下肉羊出栏价格的不断上涨,让养殖户们眉眼间个个带笑。村民王东云羊圈里养着3500余只肉羊,正陆续进入出栏季,“再有几天俺家养的一批羊就要卖了。现在的行情太好了,按现在市场价算,每只羊利润能到400元左右,这批羊卖出去能有140万元的收入!”

  以七一村、七二村、七三村为中心,打造七龙河田园综合体。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党群服务大厅、黄河滩区产业发展规划(沙盘)、田园综合体规划、红色初心、红色记忆、红色使命、红色跨越、红色内省等多个功能室齐备。七一村党支部书记郭立保逐一向记者介绍,信心满满。“我们已经种植了2000多亩稻田,1000多亩大豆,400多亩莲藕,目前正在建设水上乐园。整个综合体规划总投资8.7亿元,近期已经先后迎来好几拨客商考察投资。未来的七龙河一定不可限量。”郭立保说。

  一年前,郭立保可没这份底气。老“七一”之所以焕发新气象,郭立保说都是“党建统领”带得好。2017年7月,在市公安局派驻七一村第一书记宋维超的牵头帮助下,七龙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七一、七二、七三村所有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全部带头入股,并广泛吸收村民入股,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建设以林果种植、有机稻田、设施葡萄、设施蔬菜、莲藕种植、农事体验、休闲垂钓为主,集农业观光、鲜果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七龙河田园综合体项目,助推滩区产业转型升级。闲下来的村民则组建劳务队外出打工。该项目的实施,使七一村仅土地流转就带动农户增收6000余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为增强组织活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助推产业发展,该镇探索将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创新党建联合体,近期围绕该镇主要农业产业,同时注册成立了盐窝镇黄河滩区灌溉协会、盐窝镇肉羊养殖协会、盐窝镇蔬菜协会,在协会上分别建立党总支,由分管副镇长分别担任党总支书记,定期开会研讨,通过党组织的凝聚力,带动产业发展。

  其中,盐窝镇黄河滩区灌溉协会,涉及沿黄滩区24个村庄,今后将在用水、节水、灌溉调度、平衡水量、灌溉设施维护等相关用水领域为村民提供服务,为周边农业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盐窝镇肉羊养殖协会,已有150余名会员加入,覆盖12个肉羊养殖村,旨在为养殖户们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平台,提供供求信息抱团取暖壮大产业。盐窝镇蔬菜协会,覆盖北岭村等周边20多个村庄、200余户种植户。将充分调动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专业户、营销经纪人的积极性,推进蔬菜产业科学发展,协调蔬菜生产、加工、保鲜、流通、销售等五个环节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盐窝镇窝窝羊党群服务中心。

党建引领 培育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内动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产业兴旺。

  为了激发乡村振兴“内动力”,盐窝镇以“党建+合作社+特色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培育水稻、蔬菜、瓜果3个盐窝滩区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杨柳村69岁的村民尚学民对村里的产业发展颇感骄傲。“我们村虽然种植水稻年限比较长,但是以前品种少,价格低,没有形成合力,制约了发展。普通大米2.8元一公斤,收益很低。”

  穷则思变!杨柳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峰与村“两委”成员到各地考察,买回各种稻种进行种植实验,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在山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发现了一种香米,既适合杨柳村的水质和土质,产量又好,价格又高。新品种有了,如何调动村民种植积极性?关键时刻,党员先上。王新峰和全村27名党员顶住压力,带头换种新品种,当年就翻番了产量和收益。之后,杨柳村众心香稻合作社成立,由党员带头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在购种、育苗、防治、管理、收割、营销方面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合作社目前建有农资超市和500余亩香稻生产基地,注册了“杨钩崖”有机品牌,年产有机香稻26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

  不仅是杨柳村。相隔不远的南十村是个蔬菜种植专业村。该村将党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设置产业链党小组,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南十村建有高温大棚486个,占地800亩,以西红柿种植为主。“我们党支部在育苗、种植、销售等蔬菜种植产业链节点上,分别设立了种植技术、信息服务、产品营销等5个产业党小组,将党组织覆盖到整条产业链上,使党员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带头干,帮助农民致富”。南十村党支部书记张善坤说道。同时,南十村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质蔬菜,帮助联系市场信息和先进技术,不断引进、更新蔬菜品种。目前,合作社大棚西红柿亩产突破1万斤,产值达到每亩4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

  北岭村的蔬菜在周边小有名气。该村村支书岳义良告诉记者,每天有十几辆的蔬菜运输车从该村出发去往东营市外的其他地市,甚至还卖进了蔬菜之乡寿光的超市里。

  新合南村的瓜果产业也是远近闻名,该村成立的润心甜瓜果专业合作社发展瓜果产业,建有占地面积310亩的大棚130个,实现销售收入195万元,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增收。

  老董村的苹果、十南村的莲藕、维新村的叶菜……盐窝镇的特色产业让组织委员孙帅一口气说不完,“全镇125个村,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超过200家。”该镇各村产业的红红火火,折射出该镇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促振兴的创新发展之路。通过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既形成了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也是发展优势,真正实现了建一个支部、促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盐窝镇党委书记张向阳说,“通过搭建大平台,突出党建大引领,推动产业大振兴,实现富民强村大繁荣。”盐窝镇坚持以提升党建组织力,将党建、文化、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特色产业种植”新模式,已然成为盐窝镇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真正唱响了新时代创业创新的号角!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在盐窝镇广袤的大地上,在红色引擎输出的澎湃动力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记者 陈同磊 李长莲 通讯员 孙帅 季凯强)

(责任编辑:黄海霞)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