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入户看脱贫(三):黄河口镇于林村的脱贫经验“接地气”

  黄河口镇于林村紧靠黄河,村后便是黄河大坝,村子离镇政府驻地有15公里路程。由于地处偏远,村容村貌、交通条件、农业水利设施都处在下游水平,基础设施亟待改善。2014年,于林村被认定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

   “全村有耕地4500亩,人均7亩多地,按人均来计算土地并不少,但是于林村土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黄河滩上,遇上黄河发大水时,农民一年的收成就全泡汤,遇到黄河断流,庄稼更是颗粒无收。”回忆起以前的境况,于林村党支部书记郭孝名感慨颇多。“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以传统农作物棉花、玉米、小麦种植为主,收入极不稳定,群众的生活水平一直得不到改善。”

  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是当务之急。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于林村从提高土地产出率使土地升值入手,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调整产业结构,做好“黄河水”文章,连片发展优质水稻,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首先,村“两委”以村集体为主体,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2个月的时间为全村2000亩的土地修整了4200米沟渠和桥闸,使成方连片的土地能联通起来,确保旱能浇,涝能排。为保证贫困户能够尽快有稳定收入,合作社优先以每亩430元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1000亩,贫困群众拿到了土地流转费,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他们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外出打工,当“双薪”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2015年10月,于林村农民合作社当年试种的1000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达到1200斤,总产量达到120万斤,全村131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和项目分红实现全部脱贫,村集体也有了4万元的收入,这是于林村建村以来第一次有了集体收入。有了2015年水稻规模化种植的良好收益,于林村全体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当起了“股份制农民”,全村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亩。2016年的水稻种植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全村水稻种植纯收益达到50万元,村里专门召开了分红大会,入股村民每人获得分红款725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稻附加值,于林村又联系了东营市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水稻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为村里无偿提供种植技术,帮助于林水稻进行品牌策划和产品收购,通过传统渠道和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真正把水稻做成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致富产业。

  同一时期,借助精准扶贫“百企帮百村”活动的开展,垦利金浩物流公司无偿出资40万元定向帮扶于林村,村“两委”班子又结合上级扶贫资金建设了90KW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里带来12万元的“阳光收益”,进一步保障了贫困群众脱贫后不再返贫。

  “我们计划着还要把村里按照‘一基地一中心三园八区’进行一系列规划布局,力争把于林村打造成为集红色教育、党性培养、青少年户外拓展、农产品仓储物流、亲子农事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于林村党支部书记郭孝名信心满满。

(记者 李长莲 通讯员 赵梦)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