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田野 助于乡民——记我市优秀农业技术科普员杨锡亮

  “根深才能叶茂,植株不好是根不好,根不好是因为土不好,而土不好是土壤有益菌缺乏。”7月24日上午,今年66岁的老人杨锡亮向记者热情地介绍起栽培、植保技术。作为我市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科普员,一提起农业的事儿,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杨锡亮曾是国家恢复高考前被村里推荐上山东农学院的大学生,1977年,学成归来的他被分配至利津县科学技术局工作。1996年他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003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退休后,闲不住的杨锡亮不但担任了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副会长,还有了一个让他无比骄傲的身份:农业技术科普员。

  “高峰期一个月得到新农校给大家培训八九次,电话咨询的基本天天都有。”杨锡亮告诉记者,每年春秋两季,是他异常繁忙的时候。农技培训,走进田间地头查看作物生长情况,现场解答种植户的疑问,杨锡亮的到来总是能解农民燃眉之急。

  利津县一位种植户种的西瓜藤萎蔫了,他判定是下雨造成的植株生理性缺水并开出“秘方”:0.5%的尿素加0.2%的碳酸二氢钾再加稀释800倍的多菌灵,药液喷洒三遍后,西瓜“活”过来了,不但没有减产还实现了增产。广饶县李鹊镇西柳村一位种植户的红薯营养生长旺盛,杨锡亮看后支招,使用烯效唑控制蔓子细胞拉长,喷洒后,旺长的情形控制住了,红薯还实现了丰收。利津县北宋镇潘家村苹果园连年减产,杨锡亮指导种植户要将农家肥高温发酵,且要给板结的土壤施用生物菌肥。垦利区永安镇一村一位多年的莲藕种植户,藕塘老出现腐败病、叶枯病,在杨锡亮的指导下问题全部解决……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问啥就能答啥”的杨锡亮成了种植户的贴心专家。每当问题顺利解决、种植户高兴地要送些土特产给他时,杨锡亮总是婉言谢绝,“农民真是不容易啊,作物出了问题他们心急火燎,那种心情咱能理解。”

  多年的农技培训,杨锡亮总是有意向农民灌输一个重要观念:要达到最基本的无公害栽培,就要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他解释道,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农民们就爱用尿素,尿素中含氮多,氮拮抗了磷、钾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土壤容易板结,且作物旺长的现象因此而屡见不鲜;而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肥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益菌数量,改善土壤通透性,应多施用。

  “农民们非常缺乏技术指导,我们农业科普员就是要将这些实用的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接地气的农业科普员也是十分缺乏的。要是‘撇着个腔’、端着个架子跟人家说话,人家谁还找咱啊!”杨锡亮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农业科普员首先要接地气、有个好态度,为人要摸良心,其次才是以技服人。一番交谈下来,老人热情认真的态度令人感动。曾经他为承担的《挖筑式台田改良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与棉菜高效种植技术研究》课题坚持了五年的田间调查,每月坚持两次现场取样,课题最终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际上,土生土长在东营的杨锡亮有着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常年走基层的他对全市农业发展情况十分了解。“农民渴望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名稀特’技术在他们那里很受青睐。同时,各县区也形成了各自的种植特色。”杨锡亮说,广饶县的胡萝卜、蒜薹,利津县的芦笋、临合蜜,垦利区的水稻、莲藕,东营区的葡萄,河口区的冬枣,这些特色种植都是符合县区种植环境的,而且发展得很好。

  实践,是他的常态;而学习,是他始终保持的一个习惯。在杨锡亮的书房里,高高摞起的笔记本、成排的农技书籍以及一批最新的专业书籍让记者连连佩服,正是老人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时俱进,他才能始终活跃在农技推广一线、发挥着最灿烂的余热。“向农民普及、向农民推广、向农民辐射、向农民传播”,向这位志于田野、助于乡民的农业科普员致敬!(记者 刘冬辉)

(责任编辑:周明明)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