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莲: 淄河店村的女能人

  在广饶县稻庄镇淄河店村,提起于爱莲的名字,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72岁的她,现在依然是村里的“主心骨”,操持着大事小事。自1989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于爱莲心怀村民,尽职尽责,尽己所能,为父老乡亲办了无数的好事、实事,让淄河店村彻底变了模样。

  说起最开始当选淄河店村党支部书记,于爱莲说:“那是临危受命啊,记得1989年,村里乱成了一锅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全都辞职了,那年过年的时候,村里4000多米电线被盗、水塔被毁,群众吃不上水,小麦浇不上水,一盘散沙啊。就在那个时候,镇里的领导找到了我,希望我挑起担子。说实话,刚开始我是犹豫的。”虽然于爱莲内心犹豫,但她深知这是上级领导的信任,生性要强的她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积极调整了心态,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村里变好,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说干就干,于爱莲经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分析,决定首先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以此来拢民心。理顺农业用电线路、解决群众反映最大的土地分配不均问题,于爱莲新官上任办的这些事真的办到了村民心里,不仅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更点燃了村民心中的希望。

  在村里的威望逐渐树立起来以后,于爱莲就开始为父老乡亲寻找致富门路。淄河店村一直以来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改变这种现状,于爱莲就想着怎样去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培养特色农业。1992年,苦苦思索解决方案的于爱莲听说寿光市三元朱村的村民靠种植大棚发了家,她有些心动,就带着村“两委”班子到三元朱村参观学习。回来后,就赶紧找农业部门帮忙检测了村里的土地,确定土质良好适合种植蔬菜大棚。“一听检测结果,我心里就有底了,赶紧召开村民大会,鼓励大家种植蔬菜大棚。”说起那时候的事,发于爱莲还是有些激动,“我第一个报了名,那一年村里大概上了12个大棚,第二年发展到了32个。”经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到199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是于爱莲刚上任时的5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于爱莲认识到,农民仅靠种植致富还远远不够,应该发展村办企业, 带动村里整体发展上水平。1997年,于爱莲认真考察了西水磨村发展村办企业的情况,分析了淄河店村的实际,觉得淄河店村发展潜力很大。于爱莲召开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号召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西水磨村“群众凑钱、能人办厂、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模式,规划建设经济园区,鼓励村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凡到经济园区投资办企业的,5年免交土地承包费;入股户数达到50家以上、投资总额超过50万元的企业,村里出资为其安装200KV变压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淄河店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已发展到60多家,产值过千万的企业8家。

  修路、建高标准卫生室、对村内幼儿园进行维修、新打吃水井、修建排水沟……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于爱莲尤其注重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村民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上来了,生活设施配齐了,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居住环境变得惬意舒坦。

  自1989年开始,近30年的时间,于爱莲带领淄河店村全体村民在致富路上勇往直前,从过去的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到现在的17000元,点点滴滴间,诠释了于爱莲的为民奉献路。虽然一个个荣誉称号加身,但72岁的于爱莲仍将一如既往地把村里的工作做好,“只要村里经济发展了,环境改善了,村民富裕了,文明了,我的付出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记者 吴文召) 

(责任编辑:张馨月)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