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 市民乐享文化福利
日前,记者从市有关会议获悉,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加强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举措,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图书馆新馆、大剧院、吕剧博物馆、黄河文化博物馆、奥体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市文化馆和市美术馆等,全市4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综合文化站,20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大院,配套建设了文体广场和乡村剧场,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1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场所基本服务项目全部按照创建国家示范区标准要求实现免费开放,并广泛开展流动服务。我市还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场所建设服务标准,制定了《东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实施意见》,采取政府购买文艺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了“进千村乐万家”巡演活动,采用PPP方式建设数字文化广场,吸引社会力量建设了美术馆、民俗博物馆和黄河口悦读书社。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发放“文化畅享卡”1.6万张,引导和促进了文化消费。
我市城乡活动丰富多彩。每到傍晚,带着全家去广场看演出,跳个广场舞,在散步、健身的同时,也能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中享受乐趣,如今这种生活方式已成为东营人民的生活习惯。我市连续多年组织开展“黄河口”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年5场戏”的公益目标,组织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每年开展进社区下乡演出10000场次,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
我市着力加强文化创新实践。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主要文化教育服务中心,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是其他机构不可代替的重要阵地,我市在全省最早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按照“总馆—分馆—服务点”的模式,我市图书馆、文化馆在5个县区建成了分馆,各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在所辖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分馆,全市范围内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截至目前,全市实现通借通还的分集群5个,集群分馆138个,基层流通服务点394个,基本满足各行业、各层次市民的读书需求。建立起了“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党建图书馆体系,通过东营党建图书馆,为全市17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11.9万名党员搭建起了学习党建知识的重要平台。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你选书、我买单”、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数字文化云平台等多项创新工作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记者 郑代玉)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