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30年】我与报社的情缘
《东营日报》,感谢一路有您!
□宁德华
我能从庄稼地里走出来进入新闻战线,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转变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闻记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东营日报》的陪伴和鼓励。所以我说:“《东营日报》,感谢一路有您!”
永远忘不了,忘不了我一个种庄稼的农民与报道国家大事、东营大事的《东营日报》的渊源。
1983年10月,东营市成立。出于对党的政策和致富信息的渴求,我于1984年1月3日给时任市委书记的李晔同志写了一封信,建议创办东营市委机关报——《东营报》。没想到,1月18日我就收到了市委办公室的回信。回信说,您的建议很好,市委决定将《胜利报》临时作为“东营市委机关报”,第三版作为“地方版”,待机创办《东营报》,并对您这种关心东营市的工作诚心,深表感谢!
读着这封信,我深深感觉到,建议创办东营市委机关报——《东营报》,本来是出于对信息传播的渴求;而收到回信以后,看到市委对我关心新闻宣传工作表示感谢,一下子就激发起了我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爱。于是,我说服了家人,舍弃了当时人人羡慕的“万元户”,到虎滩乡政府干了一个写新闻报道的临时工——农民记者。
永远忘不了,忘不了《东营日报》老师们的厚爱,一桩桩一件件,记忆犹新。
正因为老师的厚爱,在《东营日报》创刊前夕,编辑老师就给我发了约稿信,我赶紧采写了一篇题为《虎滩乡鼓励农民垦荒两千多亩荒碱地变良田》的稿子,刊登在1987年10月22日的《东营日报》(原名《东营报》)创刊号上。现在回想起来,老师们不仅约稿总是“想到我”,而且处理稿子总是“向着我”,从不轻易放弃。
1990年冬天,我跟随时任县委书记杨庆德到店子乡双高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宣讲时,采写了一篇《书记三改宣讲稿》的新闻,邮寄到了报社。编辑老师在修改这篇稿子时,有些问题不明了,就将电话打到县广播局找我,得知我已到汀河乡割草窝村驻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就又把电话打到汀河乡政府,让汀河乡记者陈金明到割草窝村通知我,赶紧到东营日报社编辑部改稿子。我立即坐上客运车赶到报社,看到编辑老师专门等着我,感动得我不知说啥好。
一直以来,《东营日报》的老师们,不仅认真修改我的每一篇稿子,而且每次来利津无论是集体采访还是个人采访,都“叫上我”,让我有幸参与了《闯出“铁门关”》、《利津经济振兴启示录》、《从“咬手”到“抢手”》、《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在利津》专版等重要新闻的采写,大大提高了我的新闻采写水平。
永远忘不了,忘不了领导对我的鼓励,而且从领导对我的鼓励中,看到了各级领导对《东营日报》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1992年秋天,我带领利津县北半部乡镇记者进行集体采访时,被集贤乡的“规模生产”所吸引。我与汀河乡记者陈金明、陈庄镇记者段宗斌、集贤乡记者孙茂村一起进行了详细采访、热烈讨论、精心构思,写出了题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如何打开销路?集贤乡的做法是——靠规模生产开拓市场》的新闻稿,在1992年10月1日的《东营日报》第二版头条位置发表后,时任县委书记杨庆德立即打电话给集贤乡党委书记郭瑞祥,肯定了“规模生产”经验,赞扬了宣传出去的做法,并且要郭瑞祥做好准备,要在集贤乡召开全县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现场会,推广“规模生产”经验。
我写的另一篇新闻稿——《架起市场“立交桥”——高家村“市场大军”发展探秘》,在1994年7月28日《东营日报》第二版发表后,时任东营市市长的张庆黎同志,打电话给《东营日报》经济部主任张丽,高度赞扬这篇稿子。当然,我心里非常清楚,这不是对我个人的表扬,而是对《东营日报》的肯定和赞誉,但是,对我的鼓励是巨大的。
如今的《东营日报》,已由创刊时的4开周报发展成了对开日报,无论是稿子质量、版面编排、信息容量还是印刷质量,都今非昔比喽!我虽然退休了,不写稿子了,但仍然每天看《东营日报》电子版,习惯了。
祝《东营日报》越办越好!
感谢《东营日报》一路有您!
《东营日报》,我的挚友和知音
□韩荣华
岁月如梭,蓦然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不得不感谢《东营日报》,她是我走向新闻写作成长的沃土,促进了我写作能力乃至事业的进步和改变。尽管工作几经变换和年龄变老,但《东营日报》一直烙印在我脑海里,30年来我每天都看《东营日报》,每天都把《东营日报》悬挂在精制的报纸夹。特别荣幸的是,我连续30年获得优秀通讯员(市民记者)光荣称号。
1986年10月,我从一个普通农民身份走上了广播电视岗位开始新闻宣传工作,成为河口区广播电视台的首任记者、首任编辑。当时,东营市内唯有《胜利报》一家报纸,而且是专门报道油田方面的新闻,我是非常渴望本市有家自己的报纸。喜讯真的来了,1987年10月22日,《东营日报》创刊啦!我是晚上得到的这个消息,高兴得彻夜难眠。我自言道:这可有了好好学习的园地和交流的平台了。
开始写稿子,寄出去大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使我曾经一度没有了自信。是《东营日报》及时派出了编辑来河口区多次举办培训班,学习新闻采写方法,派出了记者采访组带领我们通讯员进机关、到城乡、入村入户、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我们写稿。后来渐渐地《东营日报》上出现了我写的“豆腐块”。年复一年,《东营日报》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基层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我曾与贵报的记者编辑们,冒雨或迎着风雪、趟着泥水到田间、到农户采访,同吃同住在乡村的农舍里,点着蜡烛忍着蚊虫叮咬,赶写着最新的新闻稿件。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经常得到贵报的领导同志和采编人员的指教……就这样,我从一个普通农民文字爱好者成了一个新闻从业者。随之见报的稿件从“豆腐块”逐步变大、数量渐渐增加,也有了重头稿件和头版头条,甚至也有不少稿件在省级、国家级报刊频频见报。当一篇篇不成样子的稿件被编辑妙手点石成金为稿子制作了好标题、好导语时,当拿起飘着淡墨香的报纸欣赏自己作品时,当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受到领导和读者好评时,在心中很欣慰的同时,心里满满的是对《东营日报》的感谢。
2001年10月1日我退休后,被聘到河口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尽管岗位发生了变化,但在《东营日报》写稿时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永恒,《东营日报》就像“贵人”一样,依然在精神上鼓励着我,鞭策着我,助我在新闻工作中成长、成熟,使我参与新闻写作的热情一直没有变化。我每天肩扛摄像机,身挎照相机工作在一线,还主编着《河口建设》彩色杂志,写稿不停,奋斗不止,据统计30年来,我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和新闻媒体发表稿件1万余件,其中在《东营日报》发表稿件1800余件,有多件在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获奖。
30年过去了,《东营日报》风华正茂,已成为一份成熟担当的报纸,从报头到内容有了全新的视角,有广度更有深度了,栏目多了,信息量大了,她的内容更丰富了,指导性更突出了,专题板块更“优”了,阅读她的时候,一种崭新的文化气质和氛围,扑面而来,实在让人为之激情涌动和自豪。
一份报纸,承载着一个希望。我对《东营日报》有着至深的感情,她是我的挚友和知音,是我进步的阶梯,是我心灵的归宿和梦想延伸的地方,祝愿《东营日报》越办越好。在《东营日报》工作过的各位领导和所有编采以及工作人员都是我的良师益友,顺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再铸辉煌。
今年我已77岁,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我将抓住岁月的尾巴,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积极捕捉信息,撰写新闻稿件,讴歌党和人民群众的新楷模,继续当好《东营日报》的通讯员。
当一名永不退休的市民记者
□王文元
因为爱好写作,喜欢上了新闻报道,因为爱好写稿投稿,结缘了《东营日报》。一种报纸让人一见就喜欢,仔细阅读就迷恋,经常读她就深爱,这是我作为《东营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对《东营日报》的真实感受。时间如梭。转瞬之间,我们的《东营日报》已经创刊30周年了。三十年的相伴,《东营日报》早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记得1987年《东营日报》创刊时,我还是垦利县委宣传部驻宁海乡的专职通讯员,当我们在基层看到自己的报纸——东营市委机关报《东营日报》时,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报纸上的美景是咱东营的;环境是咱熟悉的;经验是咱当地的;典型是咱身边的,读起来特别亲切。通过阅读《东营日报》,思想境界提升了,眼界开阔了,写稿抓住重点了。关键是有了自己的报纸,给我们基层通讯员提供了施展本领的平台。由于自己写稿多、在《东营日报》上用稿多,1988年9月,我被县委宣传部选调到新闻科担任宣传干事,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回想当年写稿就是与时间赛跑,那时交通、通讯都很不方便,下乡采访都是骑自行车,有时报社的记者来了,我也是骑自行车带他们下去采访,有时我们采访晚了就住在乡下。真是夏顶烈日,冬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白天忙采访,晚上熬夜写稿忙。那时写稿没有电脑,全凭手写,有时一篇稿子要发好几家新闻单位,就一遍一遍地认真誊写,有时写得时间长了磨得手指都疼。办公室坐着写累了,就回宿舍趴在床上写,有些几千字的长稿子一写就是半夜。一年发表二百多篇稿件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有些稿子时效性强,晚上赶写出的稿子,第二天就要急着往市报社、市电台送,因为那时通过邮局发稿到省城得五六天的时间,到市新闻单位也得三天。当时到市里还没有通公交车,很多时效性强的稿子,我基本上是骑车往东营报社和市电台送稿。来回最快也得五六个小时。骑自行车下乡采访和骑自行车送稿最怕遇上戗风,因此,我就专门买大轮自行车骑。与《东营日报》结缘三十年,激励自己勤奋笔耕不辍,先后有4000多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并有50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大奖。年年是东营日报的优秀通讯员。从一名农民通讯员到宣传部的宣传干事,从一名普通的国家干部到县电台、电视台总编辑。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因为我得益于《东营日报》,得益于读报、用报,因为《东营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
如今退休了,我还发挥着自己的余热,担任东营市“五老”志愿者协会垦利分会的副秘书长,信息宣传组长,垦利区优秀传统文化协会的文宣部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可喜变化,讲好身边的好人好事的故事。当一名永不退休的市民记者。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