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燎原: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尹健

  黄河口红色文化是黄河口地区的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屈不挠、坚忍抗争的先进文化。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地处黄河口地区的广饶县是《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保存地,这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书籍,就像火种一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黄河口地区广泛传播,最终发展为燎原之势,为黄河口人民创立丰功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火种传入: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发生

  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发生,离不开深受黄河口文化熏染的人民。远溯55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至今,生存在这片热土上的劳动人民在与环境的斗争中创造和积累了具有鲜明河海文化特征的黄河口文化。因为黄河尾闾频繁改道,自然种植条件较差,而盐卤等矿产资源丰富,人们在商业贸易中形成的包容四海、接纳八方、追求平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与自然抗争的漫长过程中,不向险恶低头,愈挫愈勇、愈斗愈坚,厚道、豪爽、坚忍、真挚的黄河口人民养成了在逆境中奋起的拼搏精神,在困难中前行的开拓意识。

  1926年,在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的广饶籍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将一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带到广饶刘集村。这枚珍贵的火种,被广饶县刘集村早期的共产党人秘密保存下来,成为广饶早期党组织的主要学习材料之一。《共产党宣言》的保存与传播,印证了黄河口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里红色文化的发生时间居于国内前列。黄河口地区早期的党的组织和活动主要集中在广饶并非偶然,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从历史角度看,受经学理论占主导地位的黄河口儒家学风及孙子兵学提倡的尚武重军传统影响,这里的人们对于子女接受先进教育的要求较为强烈;从现实角度看,广饶地理位置靠近胶济铁路,距离青州、淄博、济南、青岛较近,人们因交通的便利容易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影响,对于先进文化和思想的传入接纳度高。

  二、燎原之势:马克思主义在黄河口地区的传播

  1、红色物态文化:垦区根据地的建立。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进驻垦利永安,将位于黄河东西两岸的今利津县、垦利区、东营区和河口区的广大黄河口地域连成一片,开辟了垦区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通了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成为抗日力量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粉碎日伪经济封锁,垦区建立了兵工厂、印钞厂、纺织厂、造纸厂、肥皂厂、被服厂、书店、后方医院、学校等机构,为前方抗战提供经济支持和医疗保障,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粮仓”,以“小延安”之名名扬鲁北。垦区的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民众抗日救亡团、妇救会和青救会等群众团体,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武工队打击日伪军,镇压汉奸,开辟敌占区工作;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保卫和巩固了垦区根据地,广大黄河口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初步得到翻身。1944年,由原清河区和冀鲁边区合并建立的渤海军区成立,壮大了抗日根据地的力量,黄河口地区成为稳固的解放区。

  2、红色行为文化:对敌战斗显神威。抗战时期,垦区根据地发生的大小战斗近千次,消灭日伪军1.2万多人,比较有名的有清水泊突围、北张战斗、攻克三里庄、粉碎日伪军21天大扫荡、解放利津城等战斗。这些战斗大多形势残酷、双方武器装备悬殊,但黄河口军民不畏强暴,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时而主动出击,时而打伏击战,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3、红色精神文化:团结抗战的新文化。曾经闭塞的黄河口地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成为鲁北红色文化的中心区域。值得一提的是,清河区文化救亡协会成立标志着根据地的革命文化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在文化救亡协会的组织下,1941年各县相继成立了群众通讯社,创办了县报,极大推动了黄河口红色文化的传播,为此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各路英才聚集在这里,驱日寇、求解放,为黄河口带来了团结抗战的新文化。垦区根据地成为渤海区的经济和政治中心,物质的丰富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抗日文化艺术团体的建立、报刊的出版和抗日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使黄河口红色文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4、红色制度文化:耕者有其田。早在1939年7月,清河区按照“三三”制建立起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后,区党委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开展了村政权的改造,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打下了良好的政权和群众基础。“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为1283户佃农减去租金,为151户贫农减去息金,同时为1561个雇农增加了工资,大生产运动、大参军运动,都是在抗日民主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充分显示了党的政策及抗日民主政府的威望。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黄河口地区土地改革风起云涌。自1946到1947年下半年,渤海区党委在中央“五四指示”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完成了全区的土改任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渤海区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生产热情高涨,极大促进了黄河口地区生产的发展。土改后的渤海垦区不仅在参军支前方面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因其是华东野战军的可靠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成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时期华东地区的大本营。

    红色文化是接续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在黄河口这片热土上,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具有虚怀博纳、愈挫愈勇、毁家纾难、普从众志等鲜明特色的黄河口红色文化。这既是对黄河口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更是激励黄河口人民在新时期继续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责任编辑:刘楠楠)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