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营日报》报道,目前,东营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超越火电装机成为第一大电源,已实现增量能源消费(扣除原材料用能)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达到460亿千瓦时左右,接近东营全社会用电量。
这种能源结构的变化说明东营在新能源领域正大步向前,也预示着到2025年东营“绿电”发电量将基本满足全市企业及居民用电需求。但是,仅有“绿电”在数量上的增幅还不行,还要保证“绿电”供应的稳定性。因为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碎片化等特点,这些先天不足会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所以在发展新能源供给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新能源的“稳定器”——新型储能。
东营具有发展新型储能的天然优势。近海区域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7.6米/秒,陆上风能资源在全省属最优水平;太阳能水平面总辐射量在5000-5200兆焦每平方米,年均利用小时数达1400小时。这些都是东营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天然优势。由于新能源发电带来的波动性使得可再生能源发展离不开储能的支持,只有具备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新型储能系统,才能真正将富有的风光资源转换成“绿电宝库”。
东营具有发展新型储能的超前规划。东营在全省率先编制了《新型储能及储能产业发展规划》,为新型储能及储能产业高质量跃升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在政策的加持下,东营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当前,东营已纳入规划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达30.8GW、全省最大,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达到460亿千瓦时左右。目前,已建成投用39.9万千瓦的新型储能,到2024年6月储能规模将达到114.9万千瓦。规划到2025年储能规模超过380万千瓦,到2030年储能规模超过700万千瓦。
东营具备发展新型储能的产业支撑。近年来,电化学储能作为灵活的储能解决方案,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撑获得了快速发展。一条产业链催生一个产业集群,东营作为山东省新型储能及储能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市,目前,全市已建成储能项目7个,4个项目入选山东2023年度新型储能入库项目(第一批)名单。其中,锂电池类优选项目入库规模全省第一,约占全省锂电池类优选项目入库规模的六分之一。全市电解液相关生产企业已达6家,胜华新材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材料供应商,山东巨电的落地也将补齐东营锂电产业链中电芯生产的环节。从电解液到电芯的完备产业链,为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视察时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东营将促进储能产业高质量跃升发展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储电、储油、储气、储碳等储能产业,全力打造链条完整、配套齐全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不断擦亮“山东东营——绿色储都”的靓丽名片。
(王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