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吹糖人、戗菜刀、爱心义剪、健康义诊、观影、表演……今年以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在公益市集上挖潜赋能,推进公益市集服务多样化、精准化的同时,提升其“含金量”。公益市集在让城市社区升腾起“烟火气”的同时,也成为“一举多得”的慈善平台。
集市有早晚 便民是关键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为丰富居民的夜间精神文化生活,让社区的夜晚“靓”起来、人气“聚”起来,胜利街道丽景社区利用辖区内坐拥商圈资源、商户企业众多的优势,通过举办幸福里夜市,让人气聚起来、消费热起来。各种小吃成为夜市独特的风景,吸引众多市民往这里聚集。家住涌金花园的李先生在幸福里夜市上一边大口吃着小吃,一边开心地说:“晚上下班了有空,就和家人一起来夜市转转、吃点美食,这才是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
幸福里夜市的烟火气还没散尽,这边锦苑社区每周三次的“V笑”公益便民早市集已经热闹起来了。便民早市集上有“V笑”大碗茶、“V笑”创益社文创产品售卖、磨剪子戗菜刀、爱心义剪等,每逢开市,有不少居民前来打卡赶集。社区常态化开展的“V笑”公益便民早市集活动,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中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服务精准化 温暖居民心
锦华社区60岁以上居民占比接近一半。服务好、帮助好、关爱好老年人,是社区党委的一项社区治理课题。与人们熟悉的“小吃夜市”不同,锦华社区针对社区老年人多、中医药养生需求大的特点,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夜市活动。在中医药文化夜市上,专家义诊、体质辨识、八段锦表演教学等引起了众多老年人的关注。前来体验的王女士高兴地说道:“中医药夜市办得非常好,学到了好多中医药知识,还能免费体验中医诊疗项目。”
与锦华社区不同,阳光社区是一个青年群体占主导的年轻化社区。为调动青年群体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家门、有效融入社区,社区党委打造了“80”主题夜市。夜市舞台上,《北国之春》等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歌曲让人回味。怀旧小卖部里书本大小的果丹皮、弹珠等充满趣味的年代游戏抓住了青年人的心。依托公益市集,阳光社区党委用青年人喜爱的社交方式,成功打开了这一群体的“朋友圈”。
公益小市集 慈善大能量
胜利街道积极探索,将接地气的小市集汇聚成公益大能量。翠湖社区成立“巧手生花”手工队,以“串珠”为主要手工活动形式开展义卖。同时,手工队骨干成员金立玲还到胜林社区传授小金鱼手工串珠技艺,将获得的公益课时费注入翠湖社区微基金,通过资源置换“点单”的形式,创新社区微基金收入来源。
新兴社区公益市集上爱心馄饨义卖摊位吸引了众多居民,热情的居民把小摊位围得满满当当,志愿者一边给居民介绍手工馄饨,一边介绍社区慈善公益基金。“买馄饨还能做慈善,我们要一盒”……欢笑声中,馄饨很快销售一空,收益全部注入社区微基金。
今年以来,胜利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组织有力、邻里有爱、生活有质、治理有效、和谐有序”这一理念,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依托公益市集活动,推动上万人次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治理,让社区更具生机、充满活力。下一步,社区夜市将作为党组织领办公益市集的延伸,打破标准、打破传统、打破格式化,持续点亮邻里间的亲密与和谐,让幸福触手可及。
(记者 王敬伟 通讯员 周新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