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E时评|谱写“最美乡村”之歌 奏响振兴华彩乐章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宜居宜业又和美的乡村是让人期待的。从“整地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到农业种子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初见端倪;从“政策、技术‘微宣讲’”到田间地头的交流互动,村民敞开心扉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从 “艺术乡建活动”到“村BA”的成功举办,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乐章已经在齐鲁大地上拉开了帷幕。

  要以与时俱进的思维,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产前、产中、产后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大型农业机械在基层的应用范围;同时要加强种子的研发,因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从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两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在产中产后领域改变以往“直接售卖农产品初级产品”的做法,积极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山东潍坊,截至今年5月,潍坊预制菜市场主体达1871家,已经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此外,还应该改变以往“单纯等待采购商上门采购”的做法,与时俱进地抓住“直播带货”的时代机遇,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

  要以开拓创新的理念,拉近村民的“心”,搭建起全社会与困难群体的“桥”。“宜居”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宽敞的住宅环境、通达的交通网络、丰富的购物选择……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的氛围。试想,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勾心斗角”的乡村,你会感到幸福吗?试想,身边的每一个村民都是“利益至上”,你会感到舒心吗?为此,我们还应该通过组织“微宣讲”活动,鼓励村民之间相互分享种养殖经验,在此过程中不断拉近村民之间的“心”;我们还应该积极弘扬志愿精神,搭建起困难群体与社会爱心人士、爱心团体之间的“桥”,让每一个困难群体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村民的“心”更近了,整个乡村充满了“爱”。

  要以锐意进取的姿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就村民精神之“美”建设。一提到“和美乡村”,很多人想到的肯定是生态优美、环境整洁,但“美”不能仅仅体现在生态方面,更应该体现为精神之“美”、文化之“美”。然而,在乡村建设中个别地方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这恰恰是乡村特色的“毁灭性灾难”。因此,我们要通过文化记录和研究、教育和培训、社区参与和互动、数字化传承以及政策支持和保护等策略,有效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同时,传承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角色,老一辈传承者应积极参与传承工作,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承给年轻一代。年轻人则应珍惜这一机会,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将其传承给下一代。同时,社区和相关组织应提供支持和资源,鼓励和组织传统文化的活动,营造良好的传承环境。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下一步,我们要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持续发力,积极作为,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赵鹏飞)

责任编辑:赵鹏飞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