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又欣欣向荣的景象。
10月20日至21日,一场以“科技赋能盐碱地特色产业”为主题的盛会——2025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在黄三角农高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盐碱地技术创新领域专家学者、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汇聚于此,共商盐碱地综合利用良策,共谋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大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篇章。
一走进会议主场馆大厅,与会嘉宾便能感受到“科技赋能盐碱地特色产业”的浓厚氛围。大厅里,现场展出的“番茄优+”饮品、酸枣系列产品、油莎豆粉、苜蓿蛋白固体饮料等多种盐碱地特色产品,直观呈现了黄三角农高区在盐碱地特色产业领域的产业成果。
“借助黄三角农高区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科研优势,我们与多家驻区高校团队和科研院所合作,从番茄品质和盐碱地适种等角度开展选种育种,并在盐碱地上配套标准化种植,打造的这款番茄汁口感独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农事服务部员工李云云拿着产品向与会嘉宾介绍道。
盐碱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于攥紧耐盐碱优质种子。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瞄准种业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加强科技攻关,突破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五位一体”育种创新体系,已累计选育耐盐碱新品种(系)68个,其中已审定新品种20个。
会议期间,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深度挖掘特色产业发展潜力,积极献智献策,分享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与前瞻性思考。
“盐碱地食药同源产业的崛起,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增值与产业升级开辟了新赛道。”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凤忠说,“本次盐碱地大会为盐碱地食药同源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契机,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肉苁蓉、菊芋等特色作物的产业潜力,更搭建了政企研协同发力的合作平台,为推动盐碱地资源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注入了持久动力。”
从成果展示到专题研讨,从政企对接到实地调研,本次大会议程丰富,全程干货满满,为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奉上了一场高价值的行业盛会。会议期间,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5)》《中国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报告(黄河口滩羊)》,多家企业举行项目签约,多场围绕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同步举办。会议现场,院士专家、科研人才与企业代表深度交流,既展示了盐碱地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应用成果,也为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精准“把脉问诊”,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与资源支持。
“将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态修复改善盐碱地的环境,能够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修复,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说。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巡展等活动。
“芦竹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除了传统造纸用途,它在环保板材、生物医药、健康养生、美妆护肤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让我看到了盐碱地特色产业的无限可能。”
“一直以为黄须菜只是盐碱地里的普通野菜,今日才算真正见识到它的产业潜力——从生鲜食用到深加工制成营养保健品等,这条贯穿全链条的发展路径,太令人惊叹了!”
……
活动现场,这样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嘉宾们时而驻足端详,时而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询问技术工艺与市场前景,许多企业家对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能将这些成熟的技术与特色产品引入本地,复制东营的成功经验。这场盐碱地盛会,不仅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思想的碰撞、资源的对接,为盐碱地特色产业的跨区域合作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金秋的阳光洒在黄三角农高区的土地上,这片曾经的盐碱滩,如今正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2025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全国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更吹响了向盐碱地要效益、向特色产业要发展的号角。
在科技赋能和各方共同努力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盐碱地完成从“不毛之地”到“产业沃土”的华丽“蝶变”,让昔日的“生态痛点”变身“发展亮点”,使盐碱地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记者 张佳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