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源与技术双创新 盐碱地上“中黄357”喜获丰收

爱东营讯 10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2.4‰至4.4‰的盐碱地里,对耐盐碱大豆新品系“中黄357”开展实收测产。

现场,专家组经过严格的收割、称重和测算,实收面积20.25亩,折合13%标准含水量,计算折合亩产287.13公斤,展现了其良好的丰产性能和适应性。

专家组一致认为,“中黄357”集耐盐、耐旱、抗倒伏等特性于一身,携带重要的耐盐基因GmSALT3,耐盐碱特性突出,在本次测产中产量表现亮眼,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该品系为加快我国盐碱地利用提供了重要种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加快该耐盐碱品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为有效挖掘和利用黄淮海地区盐碱地资源、大幅提升区域大豆单产与总产提供坚实的品种支撑与技术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首席孙石研究员表示,“中黄357”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快速育种技术相结合,成功聚合耐盐与高产基因育成的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系。该品系具有株型紧凑、抗倒伏性好、适宜机械化作业等特点,对花叶病毒病和根腐病表现出抗性。

在我国,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黄淮海滨海盐碱区为我国重要的夏大豆生产潜力区,该区农作物以一年两熟为主,大豆的前茬作物为小麦,但因地表含盐量高、板结严重,易造成缺苗断垄,严重影响该区大豆单产的提升。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研究员表示,此次“中黄357”示范种植配套“覆秸抑盐”技术,通过前茬小麦秸秆全田均匀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在土壤上层的聚集。因秸秆保墒、防止降雨对土壤表面的拍击,能有效降低板结的发生,大豆出苗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未来,还将结合“中黄357”等耐盐碱品系,探索以“覆秸抑盐”技术为核心,集成盐碱地的中小粒品种、种衣剂包衣、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密植调控、绿色防控、低损收获等技术,组装形成黄淮海盐碱地夏大豆“覆秸抑盐”生产技术。

“中黄357”的种质资源突破与“覆秸抑盐”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盐碱地的高效开发利用探索了新的路径。在优质种源与创新技术的双重赋能下,昔日的黄淮海盐碱区,有望崛起为我国大豆生产新的增长极,为筑牢粮食安全屏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 张佳松)

责任编辑:小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