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是我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2021年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宏伟蓝图、注入磅礴力量。东营儿女牢记嘱托、奋楫争先,在黄河岸边铺展出一幅村美业兴、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从党建引领的共富实践,到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再到人居环境的美丽蝶变,今日的黄河三角洲,正以昂扬之姿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黄河口滩羊产业园。

党建强基,绘就乡村共富新画卷

“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是黄河南展区群众住房难的真实写照。如今,行走在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一栋栋红瓦小楼整齐林立,幸福食堂暖意融融,共富工坊织机声声,“四点半课堂”笑语盈盈,昔日的“穷窝窝”已蜕变为温暖家园。

杨庙社区由11个房台村组成,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社区视察,高度赞扬黄河滩区的巨大变迁和原蓄滞洪区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就建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幸福家园等提出殷切期望。

杨庙社区不负嘱托,扎实推进安居富民。在社区南门的“共富工坊”,居民李福霞手法娴熟,边缝制被罩边说:“活儿就在家门口,不耽误照顾家,每月能挣三四千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据了解,社区深入推进省委组织部安排部署的村党组织“跨村联建”,持续深化“一统领六融合”,实施了26个“安居”“富民”项目;建设幸福满格智慧治理中心,升级便民服务站,92项便民事项、94项警务类事项在社区一站式办结,群众生活更方便了;建成共富产业园、冷链仓储、果蔬采摘园、杨庙·黄河里农文旅融合等项目,带动300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改造提升幸福食堂、就业驿站、幼儿园、卫生室,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

杨庙之变,是我市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我市深化党建引领共富乡村建设,累计建设共富工坊135家、共富公司96家,落实共富项目439个,有效助力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等国家级、省级重大改革试点成果,推动农村改革由点上突破转向综合集成。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1.14万宗,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7077万元,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贷款,累计分别达到7.82亿元和2.42亿元。

我市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新开发城乡公益岗5000个,有力破解了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难题。城乡低保标准从2021年的每人每月869元、667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75元、930元,城乡差距缩小到1.16:1,居全省前列。积极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项目80个,带动6000余人返乡就业创业,乡村活力持续迸发。

产业聚链,激活特色发展新引擎

霜降时节,利津县盐窝镇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内,400栋高标准羊舍整齐排列,“咩咩”声此起彼伏。3公里外,山东大童牧业的车间门口,白条羊正分装上车,通过冷链发往全国各地。

支撑这份繁忙的,是黄河口滩羊这块“金字招牌”。生长于盐碱地,吃滩涂草、饮黄河水,肉质细嫩、膻味小,使其迅速成为市场宠儿和加工产业的“黄金原料”。

绿色发展,聚链成环。在利津,滩羊产业上游连着育种中心,下游串起屠宰加工与冷链物流,中间依托1700余户养殖户。随着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项目落地,打造了集“母羊繁育——饲料加工——标准养殖——废弃物处理——屠宰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让3.5万人靠着“羊生意”增收,实现了“一只羊富一方人”。

作为链上的一部分,大童牧业也吃到了“羊”的红利。“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市场份额的增大,我们打造了这条屠宰能力突破100万只的半自动屠宰车间。仅需一上午,就有近3000只羊在这里经历从过检、屠宰、排酸再到称重分级的全过程,销往北京、济南等各大商超,去年营收额就突破了6亿元。”副总经理朱永清介绍。

我市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黄河口滩羊、大米、大豆、对虾等10条农业全产业链,推动现代畜牧、特色水产、沿黄大豆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社会化服务提标“三大行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超6000家,创建现代农业强县、产业强镇等“国字号”“省字号”集聚区240个。大力实施“黄河口农品”品牌提升,1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入选“好品山东”,36个成为省知名品牌,黄河口大闸蟹、大米品牌价值分别达31.93亿元、12.04亿元。

同时,积极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精心推出30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孙武故里礼遇广饶”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做优做强5个市级电商小镇、10个电商村,开展“东营网购节”等线上活动,2024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8.5亿元,同比增长5.4%。

和美家园,书写宜居宜业新篇章

秋日的东营区龙居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乡村振兴的活力。

在“龙居甜源”衔接推进区麻湾西瓜高标准种植基地里,瓜农们正为新一季种植精心准备。今年,龙居镇种植麻湾西瓜7500亩,其中设施大棚1100亩,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五统一”服务,全面保障产品品质。依托黄河文化和森林资源优势,构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体系,成功举办全国龙舟赛、黄河口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农特产品销售及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

龙居镇“社区共富工坊”内,“丸子哥”正对着直播镜头热情推介。他是返乡能人之一,与众多“网红”团队入驻工坊,现场热气腾腾,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据了解,龙居镇以产业振兴为引领,打造“龙居湾”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居甜源”等龙头项目,设施农业超5万平方米,探索种养循环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一村美”向“村村美”、从“一域兴”向“全域兴”,我市将乡村振兴片区作为重要抓手,按照“片区化推进、点线面结合、全要素提升、全域化覆盖”思路,推动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向片区聚集,连片提升乡村产业层次、村庄风貌和治理水平。据了解,全市共规划建设16个省级、17个市级、26个县级片区,覆盖40%左右村庄,居全省前列。

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我市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残垣断壁整治”“弱电线路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65%以上村庄污水实现有效治理,县级以上“美丽庭院”达5.4万户,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农村改厕整县制市场化管护经验全省推广,广饶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我市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数字乡村赋能、村级寄递物流扩面等专项行动,实现5G信号农村全覆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90%以上。持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25个乡镇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远程服务、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乡村振兴,步履不停。东营,正在黄河岸边奋力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时代答卷,让“黄河岸边是我家”的幸福之歌越唱越响亮。

记者 王敏 通讯员 董文强 李承佶 陈洁瑜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