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时光织锦,昔年盐碱戈壁,农事凭天、工业待兴,唯余风吟旷野;今朝疏勒崛起,产业园星罗云布,现代农业抽枝展叶,新兴产业鎏金溢彩,一派蓬勃生机。
二十载风雨砺金,往日南疆小城,医路迢迢、资源匮乏,百姓求医蹙眉;如今幸福家园矗立,学科齐备、服务暖心,先进医术播撒温情,守护万家安康。
二十载春华蕴实,当年边疆一隅,校舍简陋、教资疏浅,孩童求知若渴;此刻学府焕新,校园完备、书声朗朗,莘莘学子沐光而行,奔赴璀璨前程。
2005年,东营市第一批援疆干部首次进疆,从渤海之滨东营,到天山南麓疏勒,万里山河阻不断同心路。二十载对口援疆,恰似一座连心桥,将东营喀什两地深情紧紧相系。20年,一批批东营援疆人携使命出征,怀赤诚扎根新疆,以热血为墨、汗水为笔,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写下援疆壮歌,烙下鲜明“东营印记”,奏响荡气回肠的“东勒情深”乐章。

戈壁破土生金浪
产业擎旗立脊梁
产业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基础支柱,更是驱动富民兴疆、迈向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20年时光荏苒,在东营市的精准帮扶下,新疆疏勒县实现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到“现代产业体系多元、群众增收渠道畅通”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一曲产业援疆的时代赞歌。
20年前的疏勒农业,深陷“传统种植、低产低效”的困境——农民沿用祖辈耕作方式,因品种落后、技术匮乏,即便“面朝黄土背朝天”,仍难逃“产量低、卖价差”的命运。如今,东营援疆以“新质生产力”为钥匙,彻底重构了当地农业发展逻辑,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全链强”的进阶。
走进喀什(山东水发)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这里成为转型标杆:整齐的蔬菜拱棚、高大的玻璃温室、智能化农业厂房取代了昔日的零散农田,一套“试种筛选——规模育苗——订单生产”的现代农业体系在此成型。在山东“土专家”指导下,许多维吾尔族群众学会通过智能设备开展品种试种,筛选适配南疆气候的蔬菜品种;育苗中心依据数据大规模培育优质菜苗,再将菜苗与种植技术同步交付农户,推动“订单式生产”落地。这种模式让农业摆脱了“看天吃饭”的被动,走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发展。
“红色疆南”加工园、郭牌“蔬乐”温室群落地,鲁疆情食用菌生机勃勃,羊肚菌种厂、肉羊示范园建设,辣椒、贝贝南瓜、串收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崭露头角;东营更携山东盐碱地治理经验,引“国字号”团队筛选耐盐碱作物,让千亩“不毛之地”变“希望田野”,既丰“菜篮子”,更鼓“钱袋子”。
往昔疏勒工业基础薄弱;如今,以南疆齐鲁工业园区为基础,疏勒齐鲁数据服务产业园投用,10多家企业入驻,新质生产力集群初成,高质量岗位涌流。旧日农产“藏深闺”,今有东营援疆搭消费桥梁,建成“一带一路”会客厅,深化“大仓东移”,办“网红+”推介会、“好品西进”等30余场活动,建“五进”体系,促瓜菜销中亚。累计1.4万吨农产售出,3.6亿元销售额背后,是“疆货”走出去的铿锵步伐。如今的疏勒,一座座产业园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高效运转,产业援疆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带来了观念巨大转变。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东营援疆的又一重要任务。过去,疏勒县土壤贫瘠、次生盐渍化严重,大片土地因无法耕种而闲置,农民们只能“望地兴叹”;如今,东营援疆充分发挥山东在盐碱地种业创新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优势,按照“1+1+N”的布局,建设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疏勒示范基地,打造全景(盐碱地)农业研学厅,建设“百亩试验千亩示范”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种植园,试验示范推广盐碱油菜、杂交小麦、油葵等各类耐盐碱作物30余个、260多个品种(系),昔日的“盐碱滩”,渐渐变成了“丰收园”。

民生焕彩润苍生
齐鲁春风拂万家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二十个春秋流转,东营与疏勒的手紧紧相握。那些曾让疏勒百姓犯愁的事儿——教室里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诊室里患者焦灼等待的目光、田埂上农人期盼丰收的守望,都在东营倾情倾力援疆中渐渐舒展。如今,疏勒的校园里传来朗朗书声,医院里有了从容问诊的笑脸,乡村小道上飘着瓜果的甜香,各族群众的日子像新疆的瓜果,甜到了心坎里。
这二十载,是用真心焐热民心的旅程,是用实干浇灌幸福的岁月,每一滴汗水都浸润着“民生为本”的初心,每一步脚印都刻满了“鲁疆一家亲”的深情。
二十年前的疏勒县,医疗事业是制约群众生活质量的“短板”。县域内医疗设施简陋,疏勒县人民医院学科不全,连高血压并发症、常见外科急腹症等基础病症都难独立诊治,乡镇卫生院条件艰苦,村民患稍复杂病症就得颠簸七八个小时去喀什就医,不少人因延误治疗错过最佳时机,“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愁绪压在群众心头。
改变始于援疆力量的持续注入,东营援疆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为突破口,构建“1个总院+3个乡镇卫生院+N个优势学科”的新格局。疏勒县人民医院综合医疗能力从十年前全疆县级医院倒数到现在全疆前列,2万多平方米综合楼投入使用,率先建成南疆第一家县域紧急医疗救治体系、第一家精神卫生中心,引入山东优质医疗资源开展“院包科”试点,新增20多项诊疗科目和30多项新技术,“粘性骨位点保存术”等60多项技术填补南疆空白,如今医院设备齐全,急诊接诊量增5倍、转诊量降70%。乡镇层面,做强塔孜洪乡中心卫生院,建设阿拉甫紧急医疗次中心,全面改造提升牙甫泉镇、疏勒镇等乡镇卫生院,配备先进设备、引进专业人员,开展中医“五进”活动,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
二十年前的疏勒教育,同样面临“硬件差、师资弱、理念旧”困境。教室几多简陋,冬天无暖气,孩子冻僵手指仍要写字;教学设备匮乏,有的乡镇小学仅一台电视机;全县中小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不足30%,师资严重紧缺,教学方法单一。二十载东营援疆,投入数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喀什二中建成标准化校园,疏勒县城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希望澡堂”,二幼、五幼变身现代化幼儿园,累计惠及超30万人次学生。师资与理念帮扶上,创新“组团式”托管,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到高中、中职、技工学校全学龄段托管式全覆盖。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将先进教学方法引入疏勒,舞龙舞狮、古诗词诵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心田,中国龙交流、“勒家少年”等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学生视野。鲁喀教育协作深入开展,32所学校结对,141名齐鲁名师送教,推广匹克球丰富课余生活。如今的疏勒校园,书声与笑声交织,孩子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对未来充满憧憬。
二十载援疆路,藏在孩子们崭新课本里的油墨香里,融在患者复诊时舒展的眉眼里,浸在“红石榴·幸福家园”互嵌式社区建设里。东勒悦农超市、仁和里商业街、芙蓉街国潮街区、七鹿鸣城市书房、街角公园等一批批民生项目惠及更多百姓。那些跨越千里的温暖,早已化作疏勒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往后岁月,鲁疆手牵手的温度,会继续焐热每一个平凡日子,让幸福的模样,在各族群众笑脸上愈发清晰。

文化唱戏促欢歌
石榴结籽映天山
文化润疆,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
如今,疏勒县的文化天地早已是繁花似锦——中华民俗“勒家班”如春雨般浸润12个乡镇,“龙腾华夏·传承有我”的文化浪潮席卷城乡,让各族群众在鼓声阵阵、龙影翻飞中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经典诵读会的琅琅书声与疏勒故事节的娓娓道来,让千年文脉如天山雪水般滋养着孩童的心灵,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稚嫩心田中生根发芽。
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沉睡的疏勒古乐舞乐器与乐谱,如今在匠人手中重获新生。当悠扬古乐穿越时空在古城回荡,每一个音符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让群众在丝竹声中读懂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延续。东营援疆支持《疏勒之恋》、《班超》歌舞剧、《新疆是个好地方》主题歌舞剧、《哪吒传奇》儿童剧等,展现着新疆的壮美风光与浓郁风情,既为文化产业注入蓬勃活力,更让各族群众在艺术共鸣中拉紧了心灵的纽带。
秋日的疏勒,生活正经历着一场活力四溢的蜕变。匹克球场上,老少挥拍竞技,球影穿梭间满是欢腾;钓点岸边,钓者静坐观水,一竿一线钓起满心惬意;草地之上,飞盘划出彩虹弧线,奔跑跳跃的身影漾着青春活力。匹克球点燃激情,钓鱼沉淀悠然,飞盘晕染朝气,体育援疆搭台,民族团结唱戏,这些运动正为疏勒勾勒出一幅灵动新景。以赛兴文、以文塑旅、以旅促产的“东营模式”走在了援疆队伍的前沿。
1.2万余名干部、村干部、妇联主席到内地挂职锻炼、观摩学习,9530多名各民族孩子去山东游学交流。从昔日的相对疏离到如今的亲如一家,疏勒县的变迁正是文化润疆的生动缩影。在这里,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相遇,每一次文化交流都是一份情感的积淀。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了文化认同,在相互欣赏中加深了手足情谊,如同石榴籽般紧紧相拥,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大地上常开长盛,结出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丰硕果实。
“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于沙漠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巅,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奉献边疆,援疆人做到了”。20年来,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舍家报国、接续传承,将青春熔铸、热血倾注,培育了“工作有声有色、战友有情有义、生活有姿有味”的文化,铺就了“东勒情深”的援疆长路——
二十载援疆路,是产业援疆的铿锵足音,从盐碱戈壁到产业园星罗棋布,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蓬勃生机,东营以产业为笔,以共富为根,在疏勒大地绘就富民兴疆的壮阔画卷。
二十载援疆路,是民生援疆的温暖注脚,从诊室简陋到医院学科齐备,从破旧校舍到国风校园,东营以真心为墨,以民生为本,在疏勒大地书写民生幸福的动人篇章。
二十载援疆路,是文化润疆的璀璨星河,“民族团结一家亲”交流交往交融不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东营以深情为弦,以文化为魂,在疏勒大地奏响民族团结的雄浑乐章。
万里山河依旧,东勒情深愈浓。东营与疏勒的手将握得更紧,心将贴得更近,以不息的奋斗续写援疆新篇,让共同富裕的种子在天山南麓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让民族团结的花朵在鲁疆情谊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记者 张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