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一碗面条

  ?爱东营讯 1943年春,路德河报名参了军,被留在垦利县二区当司务长。那时候的干部没有工资,实行供给制,又加上条件差,生活困难,待遇很低。在机关吃饭,粗粮管饱,很少吃面,“病号饭,四两面”,只有病号吃饭才能吃点面食。干部驻村与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吃饭交餐票,由饭户持餐票到区里或粮站兑换粮食。其他东西发得也很少,每4人1床蚊帐,每人每年单棉2套衣服、2双布鞋、1双袜子,不发被子,每人每月3元(北海币)津贴费,这些钱只够买块肥皂、毛巾等用品,其他一概不管。1943年10月,路德河还没有床被子,后来天气越来越冷,茅丝坨村的行政村长陈光同家给他做了床被子。那时候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亲如家人,群众给部队人员送衣服、做鞋袜的例子很多。

  供给制,干群平等,标准一样,不论职务高低,没有例外,连县委书记也无特殊照顾。有一次,星期天区里改善生活,吃了顿细粮,当时县委书记杨世保正在村里检查工作,第二天他从村里回到区里还没吃饭,路德河就让伙房给他做了碗面条,没想到端去以后,杨世保发了火,把路德河叫去质问:

  “你们区里天天吃面条吗?”

  “不,很长时间没吃面了,昨天改善吃了顿面条。”

  “怎么今天又吃面条?”杨世保又问,

  “今天大伙没吃面条,只为你做了碗面条。”

  “为什么只为我做面条?”

  “大伙已经吃过了,你回来晚了,再说你吃了饭还急着走,做面条也比较省事……”路德河回答。

  “其他同志出发回来晚了也吃面条吗?有事急着走也吃面条吗?”杨世保突然站起来打断路德河的话问,路德河一看他态度严肃,声音越来越高,知道做错了,就站在那里不说话。杨世保很严肃地说:“同志,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很简单,这不单是一碗面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纪律,关系到与群众关系的大问题。我们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才相信和拥护我们,要不然,谁的官大谁就可以占便宜,搞特殊,那谁还拥护我们?”杨世保一席话,使路德河深受教育,他诚恳地说:“世保同志,你说得对,以后我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杨世保笑了:“很好,那么,这碗面条呢?”

  “这好办。”说着,路德河便把面条端给了病号,又给杨世保同志拿来了窝头。

  这件事虽然不大,但给路德河的教育很深,一直留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候,不论是一般党员还是党的领导干部,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可以牺牲一切,所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情似鱼水,亲如骨肉。

  中共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

责任编辑:景晔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