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年代,金融保卫战是一个特殊的战场。1940 年6月,为了粉碎日寇的经济掠夺,掌握各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流通,清河区在清水泊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北海银行清河分行。
1943年9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北海银行冀鲁边分行与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合并,成立北海银行渤海分行,驻垦区惠鲁村。银行行长王有三,科长刘考文、薛品三,指导员任锡朋,还有财务、出纳、总务、保管和警卫人员。印钞厂驻在杨家村和建设村之间,厂北面有条小河,印钞厂的同志们就吃那条河里的水。厂长李聘周,指导员曹子明,副指导员张瘦梅,保管侯荫南,鉴定股长刘敬石,警卫大队长赵华川,司务长马相武。合并后的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和印钞厂,不但人员增多,机器设备也得到加强,可以说是人强马壮。清河分行原来只有石印机,裁纸是用手裁刀。冀鲁边分行带过来的机器中有铅印机,还有裁纸机。这些机器都是通过关系,几经周折,从敌占区天津买来的。有了这些机器,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很快呈现一种新的局面。
正当两行合并,人强马壮,生产蒸蒸日上的时候,日伪的21天大“扫荡”开始了。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北海银行的同志们事先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领导做了政治动员,号召大家坚定反“扫荡”的信心;把身体强壮的警卫和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反“扫荡”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坚壁清野,埋藏机器设备;部分同志跟随垦利县大队转移到安全地带;身残体弱的张瘦梅(二等残疾)、侯荫南、李印怀(双目失明)和王曰彬(脚面生疮)等都留下坚持就地斗争,还留下一些年轻的同志如田同文等在印钞厂附近的建设村一个姓崔的村民家里吃住,有时到野地里躲起来,与敌人捉迷藏。
敌人这次“扫荡”从11月18日开始到12月8日结束,闹了21天,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敌人之凶残,前所未有。敌人“扫荡”的目的就是妄图消灭清河区部队,破坏各级机关,抢粮抢物,毁坏工厂设施。杨家村是印钞厂驻地,这里还有兵工厂,兵工厂主要修理枪械,制造地雷、手榴弹等,当然成为敌人“扫荡”的重点目标。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同志们转移前在工厂内埋上地雷,并在一些地方有意插上“此处有地雷”字样的牌子,虚虚实实,真假莫辨,使敌人望而生畏。一开始敌人不敢前进,当发现牌子是假的时就进到厂里,结果踩响了地雷,被炸得人仰马翻。
有一天,敌人在印钞厂找到一个隐蔽点,发现里边藏着三个人,其中两名工人、一名警卫,敌人如获至宝。首先问姓徐的炊事员:“你们是印钞厂的人吧,印票子的机器都埋在哪里?”老徐平常工作认真,默默无言,到生死关头,照样很镇静,他摇摇头回答:“不知道!”一个日寇暴跳如雷,用刺刀对准老徐的胸膛吼叫:“死拉死拉的!”老徐仍说不知道。敌人恼羞成怒,用刺刀捅死了老徐。老徐虽然是名普通工人,可在敌人面前爱憎分明,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他为了保护党和人民的财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可是,另一个赶马车的工人李云昌却吓得心惊胆战,跪地求饶。他为虎作伥,无耻地做了敌人寻找印钞机器的领路人。因为埋藏的机器是由李云昌赶着马车运送的,埋在哪里他当然知道。结果印钞厂的好机器全被敌人挖出运走了,损失之大,无法计算。李云昌出卖革命利益换得了敌人的欢心,对敌人来说,他是立了大功,但像这样叛变投敌的败类,根据地的军民难以容忍。时过不久,有人在八大组发现了他,马上报告了公安局,公安局将他逮捕,经过审判,就在八大组的大集上把他枪毙了,李云昌罪有应得,大快人心。徐和李都是工人,也都是一死,可死法不同,一个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壮烈;一个为敌人卖命,死得可耻,遗臭万年。
北海银行在杨家村的印钞厂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人员也有较大伤亡,但印钞厂的同志们斗志更坚定了,日伪“扫荡”后迅速投入重建,很快恢复了生产。
中共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