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中旬,日寇纠集惠民、滨县、沾化等地的日伪军7000 余人,在敌酋高川和伪武定道尹刘景尧、伪皇协护民军司令刘佩忱的指挥下,分东西两路向沾化、利津进犯。西路之敌从富国据点向义和庄进犯,东路之敌从盐窝据点向罗家镇进犯,企图“蚕食”沾化、利津根据地。在义和庄、太平镇等地安设据点,隔断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进而再“扫荡”“蚕食”根据地后方垦区。敌人所到之处,抢掠、奸淫、毒打、烧杀,无恶不作。乡亲们背井离乡,十室九空。
为阻止敌人进犯,八路军清河军区直属团决定先发制人,乘敌形成合围前予以各个击破。这时,清西部队袭击说约李村守敌成功,迫使西路之敌4000余人不得不留下守备部队,分散了兵力。清河军区计划先打西路,后打东路,先打伪军,后打日寇。于是,直属团决定向沾化县徐家坝进军的清河军区直属团首先在徐家坝伏击西路之敌。
徐家坝村位于太平镇南、义和庄西、富国至义和庄和太平镇三岔路口北侧,是日伪军到义和庄和太平镇的必经之路。村东面和南面是一片青纱帐,便于隐蔽待机。直属团摸清了敌人的行动时间、宿营地点等情况,选好了伏击地点。
8月17日,刘佩忱部3000多人、80多个日寇,还有1000多名民夫、100余辆大车到达沾化县的罗家、邵家一带,并继续向东逼近。
八路军接到情报:敌人当晚在徐家坝南小王庄、董卜堂宿营,第二天准备向徐家坝进犯。军区首长当即命令直属团各营进入伏击位置。具体部署是:刘竹溪教导员指挥直属团四营在徐家坝伏击;李丕功同志指挥直属团一营准备打援;张冲凌同志指挥直属团二营作为预备队,在义和庄西侧待命。 接受任务后,刘竹溪立即带领四营赶到徐家坝做战前准备,并对作战任务进行了部署。四营的指挥部设在徐家坝村内,十连埋伏在徐家坝东南公路附近的抗日沟里,从正面卡住敌人;十一连埋伏在徐家坝西南公路附近的抗日沟里,断敌后路;十二连埋伏在徐家坝村内,作为预备队。他们迅速改造了徐家坝南边的一些田埂,作为第一道工事,并沿村挖筑了单人掩体,作为第二道工事。战士们巧妙伪装,严阵以待。
天气闷热,一丝风也没有,太阳还没有多高,就烤得人难受,连公路上的浮土都晒得像刚炒过一样。埋伏在抗日沟里的干部战士,头顶烈日,忍着饥渴,警惕地观察着公路上的动静,耐心等待敌人的到来。约近中午,敌2000余人顺着公路开过来。除前头100多日寇外,后头全是伪军,赶着上百辆大车,拉着准备筑炮楼、修据点的材料和工具等。
上午10时许,日寇先头分队进入十连伏击地段。连长徐芳春、指导员王霄汉带领十连沉着应战,待敌进至二三十米时,排子枪、手榴弹一齐向敌群射击轰炸。敌人突遭伏击,被打得晕头转向,一阵混乱之后,见八路军兵力不多,发起猛烈冲击,妄想首先突破十连阵地。这时,埋伏在徐家坝西南的十一连,在连长马盛吉的带领下,利用青纱帐做掩护,迅速插到敌人左侧后,朝着伪军突然开火。与此同时,十二连的两个班也很快插到敌人右侧后,发起了攻击。敌人最怕被切断后路,上千名伪军一看形势不妙,丢下大车,转头就跑,队形顿时大乱。前头的日寇看见后面的伪军跑光了,气得嗷嗷怪叫,但也慌了手脚,只好撤退。八路军立即发起追击,又歼敌一部。直属团二营也很快赶到徐家坝,投入了战斗。在四营狠狠打击下,敌向西败退到韩家庄科,企图抢修据点,固守待援。直属团一营趁敌立足未稳,当夜发起攻击,生俘伪团长张俊亭,残敌乘夜逃回富国。敌人的西路“扫荡”遂被粉碎。
此次战斗毙伤日寇40余人,伪军1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支,满载物资的大车20余辆,是清河区八路军一次非常重要的以少胜多的战斗。这场战斗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到义和庄和太平镇安设据点、“蚕食”抗日根据地的阴谋,进一步巩固了清河区抗日根据地。
中共东营市委党史研究院(东营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