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说的话题跟儿童玩具有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有一款儿童玩具产品非常火爆,它是由一个针筒、一个捏捏乐组成的,其中的针筒看上去和医院使用的注射器几乎一样。商家宣称,“针筒捏捏乐”玩法简单,十分解压,只需用针筒将空气注入玩具中,形成空气泡,再去捏爆泡泡就可以。但不少家长表示,此类玩具非常危险,存在安全隐患。危险的儿童玩具为什么屡禁不止?怎么能让孩子玩得开心又安全?
近年来,儿童玩具安全问题屡屡引发公众关注。从含有毒性物质的“水晶泥”到释放硫化氢气体的“炸包”,从误吸后易致肠穿孔的“磁力珠”到能射穿硬纸板的“笔枪”,危险的“三无”儿童玩具花样不断翻新,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三无玩具”为什么屡禁不止?在生产端,一些生产者受利益驱使,为了塑造对孩子有吸引力的鲜艳外观,在玩具中添加有毒物质,或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在玩具中引入危险设计。在流通端,这些玩具往往在电商平台、小商品市场售卖,适用年龄标注模糊,安全隐患提示缺失,产品宣传也具有误导性。此外,由于新品类层出不穷、流通具有隐蔽性,监管部门也防不胜防。
一些线下商家表示,因为担心孩子购买针筒后发生危险,已不再进货,目前主要销售渠道是在各电商平台。有分析称,此类玩具之所以能在电商平台畅销,是因为缺乏明确标准,导致平台难以处理。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这并非平台开脱责任的理由。因为即便如此,平台也未尽到“把关人”的责任。
那怎么能让儿童真正远离这些“甜蜜的陷阱”呢?首先,家长选购玩具的时候,应该遵循“三查原则”:查标识、查外观、查气味;学校应该加强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识别玩具风险,来提升儿童安全意识;市场监管需要“硬手段”与“软引导”并举——既要严厉打击问题产品,也需引导行业开发安全、益智的创新玩具。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儿童真正远离“甜蜜的陷阱”。
最后,落实“把关人”责任,仅靠呼吁显然效用有限,涉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事情,还需要监管部门多一些作为。如线下不敢卖的商品,在线上却能畅通无阻,这不仅会对孩子构成安全隐患,也冲击了健康的市场秩序。只有让商家和平台意识到,售卖类似高风险产品,即使消费者没有投诉,也可能被监管重罚,从而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一个规范的玩具市场,对所有孩子都是安全保障。
(李玲 高秀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