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观察丨同心前行闯新路 稳中求进再出发

爱东营讯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初步统计同比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3年保持30%以上增长……

细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东营挺“拼”的。这种拼搏精神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一系列务实且极具成效的行动之中。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2024年,东营以项目看实绩、以项目比高下、以项目论英雄,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320个省市重点项目、23个“两重”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东营对项目建设的高度重视与不懈努力。过去的一年,我市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坚持政策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集聚、干部向项目集中,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项目质量、投资总量逐年提升,支撑带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健向好。

  出席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河口区代表团的代表们审议报告。记者 于中平 报道

2025年,如何以重大项目之“进”,促经济发展之“稳”?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精准路径:聚焦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方面,实施总投资5477亿元的330个省市重点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100亿元以上。强化高质量招商引资,推行“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新模式,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央企投资项目40个以上,新引进过亿元内资项目300个以上。围绕承接落实上级政策,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巩固深化“项目警长”等机制,确保重大项目签得成、批得快、落得下、建得好。

全市的项目建设蓝图逐渐清晰。王廷强代表表示:“广饶县将建好用好项目推进服务、谋划储备、对接争取三张台账,推动全县项目建设不断提速提质。盯紧抓实总投资1555.5亿元的19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推动项目梯次推进、滚动衔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同时,抢抓国家加力扩围‘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争取更多政策性资金支持。”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一端连着企业生产,一端连着百姓生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2024年,我市通过以旧换新激发了消费活力,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4.9亿元,带动消费超40亿元。以汽车领域为例,2024年全市有19756位车主提交了补贴申请,直接带动汽车销售额约23亿元;汽车置换更新方面,也有7947辆车完成置换并申请补贴,撬动销售额约13.1亿元。

  出席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利津县代表团的代表们审议报告。记者 于中平 报道

2025年,如何深入挖掘消费潜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组织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等系列促消费活动100场。

“去年以来,我市一系列促消费举措,为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商业大厦参与了东营消费促进年活动,精准把握消费需求,组织多场促消费活动,主动探索创新营销模式,成功吸引众多消费者,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9.8%,激发了消费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宋宗岐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系列措施,为进一步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提供了指引。我们将持续聚焦多元营销,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增强消费新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文旅流量变消费增量,这是东营市新媒体联合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郑国发委员表示,“我们将发挥好千万粉丝的流量优势,围绕黄河入海、湿地观鸟、红毯迎宾等文旅热点,精心策划一系列创意短视频、图文专题,用生动笔触与精彩画面,全方位展示东营城市魅力,促进和扩大文旅消费。”

工业经济稳进提质

工业是东营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然而,一段时间里,受大宗原料价格高位波动、市场需求不足影响,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效益下滑,工业企业运行承压。我市落实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千名干部进企业、百个部门进工地”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389项,连续2年获评全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选数量均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实化“链长制”,发力主攻链条经济;深入推动新兴产业增量提质;深入推动未来产业突破发展。

“作为民营企业的一员,看到聚焦产业链,培优塑强、一链一策,优化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点举措时,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下一步山东威玛将学习贯彻好本次会议精神,紧跟全市发展目标和方向,谋划新思路,再添新举措,全力以赴实现公司未来5年规划,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威玛力量。”张传芳代表说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优做强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新材料、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争创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与胥华远委员所聚焦的领域不谋而合,他建议要科学谋划海洋经济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效能,努力促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记者 任强)

责任编辑:周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