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E时评|探索“碱地生金”密码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盐碱地一度被视为土地的“绝症”,据估算,当土地含盐量超过6‰时,作物出苗率将低于50%,产量将减少90%。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近700万亩,是至关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

  新时代,如何唤醒好这片沉睡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深入思索。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考察调研时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调研时指出:“我国除了沿海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地区等,都有大片盐碱地。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调研时,对当地大力治理耕地盐碱化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助力科技“突围”。科技创新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源动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盐碱地中心”)是由国家设立的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设立在省黄三角农高区,是以盐碱地开发利用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产品、集成模式等开展全链条创新研究,建立生态优先、以种适盐、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国家盐碱地中心的建设要强化系统思维,遵循科研规律,进一步健全管理运行机制,确保“1+3+16+N”的协同创新体系发挥效用;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加快推进盐碱地国创中心总部基地建设,提前规划好室内功能布局,逐步构建系统完备、国内领先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科研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强协同科研攻关,谋划实施一批“揭榜挂帅”“稳定支持”项目,开展有组织科研,真正取得具有核心竞争力、关键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广揽天下英才,共创盐碱地未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做好顶尖人才的示范引领工作,院士是我国各领域中最高研究水平的代表,要将院士引进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核心动力,采取“一事一议”量身定制顶尖人才个性化引才政策,以院士引进加速汇聚国内顶尖科研人才团队,打造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学术高地。做好本地化科研人才的培育工作,依托现有的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华东管理分院、青岛农大研究生培养基地、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等本地化科教平台,持续扩大入驻师生规模,积极探索与大型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争取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指标等措施,创造性地在本地化人才培育上蹚出路子。

  加速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是发展产业的基础,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加快培育特色种业,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没有好种子,农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加快培育健康食品产业,东营盐碱地特色资源丰富,有罗布麻、野生大豆、酸枣等盐生植物,还成功培育了肉苁蓉等特色作物、雪花肉羊等特色草食家畜,要搭建集规模化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与品牌销售等于一体的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链。加快培育农机制造产业,盐碱地作业有“四难”:耕整难、播种难、出苗难、收获难,要因地制宜发展智能无人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智能农机,以及盐碱地专用农机装备,并加强与国内农机龙头企业合作,推动尽快实现订单化生产,做强盐碱地农机品牌。

(罗辑)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