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锦华社区带动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社区微业”让群众“安营乐业”

爱东营讯 “拿出之前勾好的花蕊,找到上面的引拔线,然后把黄色的线绕在手上,勾线出来立一个起立针……”近日,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华社区,不少“全职妈妈”前来参加社区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之前在社区学会的小手艺,在家就能制作并销售,也不耽误照顾孩子,真的太方便了。”社区居民刘晓敏说。

社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承载着人间烟火和百姓衣食住行,蕴藏着丰富的就业创业机会,是重要的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近年来,锦华社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通过搭建参与平台,以“社区微业”打开社区治理新局面,把就业创业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增强群众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

做优“微就业”服务,让就业直达居民“家门口”。依托“一中心三驿站N空间”,设立就业服务专区,形成集失业登记、需求归集、岗位推送、能力提升、创业推介、职业指导、精准匹配、政策宣传为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打造社区就业服务品牌。推进社区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公共收益、社区基金、公司盈收、商圈让利等途径,继续盘活社区治理资源,拓宽社区治理资金来源渠道。

开展“微技能”培训,让居民学到“真本领”。锦华社区积极对接妇联、文化馆及专业培训机构等共建单位,在社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群众技能,内容涵盖理发缝纫、布艺手工、剪纸插花等多项领域。开设“妈妈下午茶”“锦华创益社”等多处活动空间,进行手工艺技能传授、创作,然后通过社区便民百货、公益市集等方式进行售卖。持续擦亮“油嫂芳华”品牌底色,融合文化元素,增加产品附加值,将弘扬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与培训相结合,让居民在社区中获得真本领,带动群众就业创业。

整合“微组织”资源,为微业指引“新风向”。开设幸福文坊,整合辖区锦华社区社会组织资源,通过挖掘特长,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文竹书画苑的老同志们以墨会友,具备高超的书法写作技能。社区通过搭建平台,积极链接资源,为他们争取了为辖区内80岁以上老年人写“寿”送福的项目,作品数量高达400多副,不断激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活力,拓展社区居民收入来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做实“微创业”支撑,为社区拓展“新活力”。梳理辖区内闲置资源,进行改造利用,将闲置小屋改造成为幸福工坊和幸福货坊,为小微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推进“幸福到家”平台建设,依托“幸福六坊”,为居民提供场地支持和就业支撑,为社区微创业注入新活力、新能量。举办公益市集活动,设置免费摊位,优化就业“微场景”,整合理发、磨刀、便民团购等小微业态资源,通过社区搭建的服务平台,做实灵活就业支撑。链接连锁企业“稼合粥道”入驻社区“幸福食坊”,“众成智慧城市服务有限公司”入驻社区“幸福鲜坊”以及“樱花卫厨”等企业,畅通双向信息交流互动,为居民提供“家门口”就业选择。

抓牢“微服务”优化,让社区提高“信服力”。让社区居民群体的特点与特色服务充分结合,打造了“幸福到家为民服务平台”,社区链接提供“磨、缝、修、送”等增容服务,成立“老伙伴”互助社,由居民给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送餐上门,把居民发动起来。以社区准入、技能指导、闲人赋能等方式带动自主创业,增加就业渠道,同时扩面小区服务内容。社区通过增技赋能的方式,让网格员、公益岗等工作人员成为就业服务员、政策咨询员和技能展示员。社区以活动链资源,以服务促就业方式,统筹整合沿街商户、小业态、社会组织等资源,整体梳理辖区灵活就业资源、小区特殊群体等,通过共享资源的内循环实现“家门口”的“微就业”。 

(记者 关晨歆)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