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走在前 踔厉奋发开新局丨科技赋能 深挖盐碱地潜力

爱东营讯 贫瘠的盐碱地也能发挥出巨大开发利用潜力?答案是肯定的。在东营区龙居林场一隅,坐落着一栋集办公、科研、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实验楼,为深挖盐碱地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中科院专家工作站及东营盐生植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验楼,是东营区龙居镇为更好进行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和规模化繁育建立的种质资源苗圃种源繁育基地,可以为新种质资源创建、耐盐经济植物新品种培育和配套工程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保障。

目前,该繁育基地已完成高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高产栽培与管理技术体系及规范、标准30套,培育筛选耐盐植物60余种,种植推广耐盐碱草皮3000亩,年可提供耐盐草坪30万平方米,种植耐盐甜高粱、玉米青储、紫花苜蓿等牧草700亩,年产优质牧草5000吨。培育的耐盐碱能力强、经济推广价值高的碱蓬、狗牙根、观赏花卉等都已实现了初步产业化。其中,狗牙根的耐盐度达到了表土含盐量的15‰,在龙居镇三里村、西史村两个村种植600余亩,提供9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增收18万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在这栋实验楼里,有耐盐植物标本室、图片展览室、多功能影视演播厅等科普场所,并制作保存了一批耐盐植物标本、图片、影像资料等,把科学实验和生态旅游观光有机地融为一体,把基地建成一个多功能的科研生态旅游区。未来,这栋实验楼除了作为耐盐植物的科研基地,进行耐盐植物的研究和选育外,还将成为社会公益性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面向公众开放的生态型旅游场所。

这是我市发展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聚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生动写照之一。近年来,我市主动担当国家战略使命,立足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特色,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探索盐碱地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构建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