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故事|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全市支持省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纪实

  爱东营讯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省黄三角农高区处处洋溢着无限生机,从田间地头、农业企业到科研机构,处处流淌着科技创新的血液,展现着盐碱地上的独特魅力——

QQ图片20230711121921

  轻度盐碱地上,种植出小区测产折算亩产达到3350.65公斤和3277.7公斤耐盐碱马铃薯;试验田上,种植出亩产均超过千斤的“济麦60”、“山农40”等耐盐碱小麦品种……

  这片覆盖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盐碱地类型的土地,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使命任务,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聚集创新资源,增强区内创新能力,围绕把盐碱地变成米粮仓和丰产田,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

  树立“一盘棋”思维,高点定位谋划发展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几句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俗语,道尽了盐碱荒滩上曾经的艰辛与酸楚。如何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向盐碱地要效益,开启新的征程,是市委、市政府不断思考的深刻命题。

  2022年6月,市委书记、省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书记杨国强在支持省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农高区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支持农高区就是支持我们自己”的理念。

QQ图片20230711121848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效果。一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立足职责定位,发挥职能作用,牢牢把握突破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这个重点,整合资源要素,积极助力农高区高质量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自觉增强全局意识,把农高区发展放置于市区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完善顶层设计,印发实施《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优化总体设计,科学定位城市成长坐标,推进各组团生态间隔、快速连接、协同发展,将农高区打造成为中心城区南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市科技局将农高区纳入全市“2+4+4”创新布局的重要板块,出台支持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的22条措施,设立工作专班,每周至少一次赴农高区对接,每季度至少一次进行专题汇报。对工作中梳理出的问题,交由相关科室督办解决,累计对接19次,解决问题12个,在全局形成举力推进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市农业农村局聚焦科技创新,聚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国家农业科学东营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项目。努力扩大区域及行业影响力,去年,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在我市设立分会场,国际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国家耐盐碱大豆品种实验技术培训班等大型活动相继举办。

  ……

  搭建交流平台,汇聚学术智慧

  无新无以为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搭建。

  今年5月,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在东营市开幕。会上,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以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引领性技术攻关为核心使命,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QQ图片20230711121858

  会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科技部门将全方位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高标准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按照组织体系、科研攻关、人才队伍、总部基地和产业孵化体系“四条线”一体设计、同步推进的思路,加快推进建设工作。

  如今,农高区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通过搭建各类研发创新平台,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开展科研攻关,建设完善耐盐植物育种加速器等科研平台8个。

  ——新建国家盐碱地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等科研平台7个,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省级创新平台11个、市级创新平台12个。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总数达到1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

  目前,农高区承担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战略先导专项等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4项(总数达到21项),新增各类科技成果20项(总数达到222项)。制定大豆、藜麦等盐碱地作物栽培技术标准6项,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45个,承担实施国家和省级耐盐碱大豆新品系区域试验8个,成功审定水稻、田菁等耐盐作物新品种2个,1个耐盐碱花生新品系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持续引才育才,筑牢高质量发展人才根基

  人才是驱动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

  匡廷云、种康、吴孔明、曹晓风、唐华俊、赵振东……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有院士、有著名专家学者、有工程师,都是行业内的学术泰斗、技术“大拿”。如今,他们齐聚农高区,智“荟”于盐碱地。

  前不久,种康院士黄三角农高区工作站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将继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推动院士工作站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促进农高区成为饲草耐盐碱设计新品种应用的落脚点和示范地”。

QQ图片20230711121914

  一周后,匡廷云院士黄三角农高区工作站上半年工作研讨会召开。匡廷云提出,“工作站人员要与农高区科研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匡廷云院士黄三角农高区工作站研究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推动,为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为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人才高地”“技术高地”“产业高地”,我市不断深化改革,持续优化人才资源要素配置,出台“人才新政40条”,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农高区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共建盐碱地农业研究生培养基地,去年9月实现首批师生入驻;成功获批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注册成立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与东营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在黄三角农高区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学院。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农高区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48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各类专家团队30个(总数达到98个),集聚科研人才577人(总数达到976人)。

  聚焦种子“芯片”,强化成果转化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聚焦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中科院曹晓风院士团队,筛选收集了400余份耐逆性强、生物量大、蛋白含量高的豆科绿肥植物田菁资源,构建了田菁——羊草——老芒麦——星星草等多种耐盐碱牧草优化组合的混播模式,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效果明显。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研究员团队,连续5年进行高强度耐盐碱筛选和小区试验,在1.3万多份大豆种质材料中筛选获得耐盐碱新种质68份……

  好树结好桃,好种出好苗。农高区选育出了耐盐碱作物优良品种。

  ——航天育种耐盐碱大豆品系“东航D11号”,耐盐4‰至5‰,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

  ——耐盐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在轻度盐碱地上亩产5083公斤,在中度盐碱地上亩产1704公斤;

  ——耐盐花生新品种“宇花9号”含油量61.05%,是迄今国际上含油量最高的花生品种,国内首个兼具耐盐、高油、高油酸性状于一体的花生新品种“宇花18号”,在含盐量3‰至4‰的盐碱地上亩产均超过350公斤。

  ……

  一项项科技成果,需要落地转化为项目、产业,才能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去年7月,市科技局印发关于支持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支持农高区机构与市域企业共建耐盐作物中试基地,为水稻、大豆、牧草等粮经饲耐盐作物新品种(系)提供测试平台,为盐碱地种业创新及综合利用等成果提供中试服务。支持农高区培育社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培养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健全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动农高区科技成果在市域范围内转移转化。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将农高区作为我市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的重要服务区域,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培训等活动。

QQ图片20230711121902

  近年来,农高区围绕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制造等盐碱地特色主导产业,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46亿元的75个重大项目,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中试基地(一期)建成投用,新一代农机装备及服务智造园即将开园,高端有机无机杂化分离膜及一体化环保设备制造、年产20万吨蓝色蛋白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盐碱地国创中心总部基地、华东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运行良好,“中科熊蜂”“鸿鹄”智能农机等一批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的高端产品正在加速成果转化。

  时下的农高区,活力澎湃。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正起、其兴可待!

  面向未来,农高区正将科技创新这“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任强 实习生 朱继超)

责任编辑:衣笠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