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故事|共赴大河之洲绿色之约 共享城市生态底色之美——我市扎实推进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治理工作

/

周广学/摄

  爱东营讯 万里黄河,奔流入海。海纳百川,此处是归宿。

  黄河三角洲润泽着华夏神州上的亿万生物。那白色的芦花飞雪、艳丽的碱蓬红毯、以及壮观的万鸟翔集,在天与地之间,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这正是我市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的生动体现。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世界入海口城市的典型代表,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协调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积极实践探索,在入海口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型城市转型、河海文化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奋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东营样板”。

/

  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确保“一河清水东入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市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1530平方公里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是底气,也是发展的希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我市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以“站在全流域谋划入海口,做好入海口服务全流域”为己任,谋划实施黄河口生态之治——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由此走向深入和全面,建设成效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市坚决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以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为龙头,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确保“一河清水东入海”。

  ——深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作为重大战略性任务,纳入全市重点工作日程,出台《东营市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6大方面23项攻坚任务,明确攻坚“路线图”。

  ——不断完善黄河口生态保护机制,推广黄河三角洲生态损害赔偿与生态修复结合新模式,广泛开展黄河三角洲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跨区域、跨城市生态保护合作,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地方性法治体系,统筹解决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组织生态补水,实施互花米草治理、盐碱地碱蓬恢复和土壤改良等生态修复工程,全力推动东营黄河入海口垦利段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高标准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生物多样性监测水平显著提升。

  ——协同做好“水文章”,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治理,加快实现黄河干流沿线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探索实施黄河滩区湿地治水新模式,实现尾水湿地净化循环利用。

  “两大保护工程”融合共促、深入推进,让候鸟恋上黄河入海口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也是无数生灵的家园。

  最近,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付建智乘船出海时,偶遇一群江豚在黄河入海口嬉戏捕食。“看到有船驶来,它们也不害怕,时不时将头探出水面。”付建智说,“往年最多见到三五只,这次大大小小十余只,是个‘江豚家族’了!”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市对生物多样性实施“立体保护”,加强保护地管理,重点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通过营造鸟岛、搭建人工巢让鸟儿“住得好”,同时推进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等工程,让这些鸟儿也能“吃得好”。越来越多的鸟类在黄河三角洲“安家落户”,东营成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还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目前,这片区域的鸟类已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昔日“江猪翻滚跃渔船”的景象,再现黄河入海口。

  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保护工程”融合共促、深入推进,是黄河入海口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为有效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遏制外来物种对区域生境的破坏,维持生物多样性,推进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市全面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项目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以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建设生态过渡带,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质量和湿地生态功能;通过建设沿黄生态廊道,修复黄河故道刺槐林,实施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治理,改善物种栖息地,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通过项目实施,能够营造良好森林环境和湿地生境,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为各种动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构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百姓同享“绿色福利”

/

周广学/摄

  黄河之滨,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云朵,滔滔黄河水一路向东奔腾,黄河沿岸草木欣然,水清岸绿引来水鸟蹁跹。漫步走到鸟类科普园,梦中的丹顶鹤与你零距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就在你眼前……近年来,我市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黄河入海口独特的自然禀赋和黄河三角洲湿地“奇、特、旷、野、新”的美学特征,以黄河入海、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景观为依托建立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已迅速成长为我国发展最快的生态旅游区之一。

  “围绕‘湿地’‘植物’‘鸟类’‘黄河’四大生态主题,我们创新性地开发了具有黄河口特色的研学课程。”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正在加快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我们将坚持‘两园同建,文旅融合’,以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统领,聚焦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打造核心产品,推进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在城市,潺潺细水流淌之中,群群白鹭翱翔其上,各式公园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憧憬变成现实。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绿地系统完善、水环境治理,打造湿地特色景观带,突出城市风貌特色,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随着城市绿道、口袋公园等工程的相继完工,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目前,东营湿地率达到41.6%,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2.3%,城区鸟类有200多种,形成了“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同时,在塑造湿地风光的同时,适当融入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高品质生活样板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湿地城市风貌展示区。

  为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我市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东营“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居山东省第1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35.5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天蓝、水清、地净成为东营生态环境的新常态。

  绿色之约,不负青山不负人。眼下,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东营,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构筑起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开启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新篇章。

(记者 关晨歆)

责任编辑:衣笠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