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以前我们种地一年到头来就那千把元钱,还要看天吃饭。现在我们东韩村将土地承包给园区,不仅土地租金有保障,还请回我们种地做工,多挣一份工资。”在河口区义和镇“锦绣河口”设施农业产业园蔬菜大棚内,正在忙着收获蔬菜的颐正新村东韩自然村村民王乃群开心地说。
据了解,颐正新村东韩、西韩2个自然村联合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2000余亩闲置土地流转到“锦绣河口”设施农业产业园,建成90余栋高温大棚、2栋智能温室,并引进中恒乡情乡韵海南智慧农业有限公司东营分公司,大力发展以反季果蔬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发展蔬菜种植、振兴乡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已在69个大棚内种植西红柿、辣椒、花菜等蔬菜。
为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共富”的目标任务,义和镇引导东韩、西韩等自然村将闲置土地流转到园区,推进土地连片集中开发,在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吸纳周边村50余名村民进园区务工,以劳务输出实现“二次分红”,并通过“企业+农户”的帮扶形式,为周边70余户脱贫户提供种植技术支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俺们村搬迁上楼已经8年多了,大部分土地流转、富裕劳动力多,都希望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颐正新村小河自然村村民邱红卫说。为解决发展难题,小河村整合村内有纺织手艺的劳动力成立河口区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以入股的方式共同发展“义和庄粗布”纺织产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发展社员60余人,每年带动集体群众增收30多万元。
像东韩、西韩和小河村一样,义和镇围子村的地瓜、梁家村的苹果、北大屋村的葡萄、大牟村的草柳编、王集村的海水稻、五一村的黄金桃等特色产业都形成了规模,打出了品牌,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围子村的地瓜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推行了机械化种植,引进了耐盐碱品种,并注册了“小围子”商标,成为全市的知名品牌。梁家村的苹果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了3500多亩,新引进了烟富8号、神富6号等优质苹果品种,注册了“金河口”商标,获评“齐鲁放心果品”品牌,梁家村也被评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梁家苹果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共同富裕,产业是压舱石,项目是加速器。”义和镇党委书记戴鹏表示,义和镇按照“政策引导,以点带面,分类推进”的工作思路,引导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串珠成链,以线带面,带动全域百姓增收,走全域共同富裕之路,努力打造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的“义和样板”。
(记者 刘健阳 通讯员 吴吉新 孙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