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文化“两创”高地 讲好黄河故事“东营篇章”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九曲黄河东入海,润泽齐鲁万物生。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著名古代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山东吕剧的发源地,东营这座年轻的城市搭乘着文化历史的长河,碰撞于充满创新的新时代,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东营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努力发挥黄河入海口独特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活化传承利用,努力在阐释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讲好黄河故事上,在推进黄河文化“两创”上走在前列。

  如今,在东营这片年轻的土地上,数千年积淀形成的黄河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守好黄河基因的东营实践

  守护黄河,就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发,自觉扛起弘扬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东营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市“十四五”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都把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摆上重要位置。《东营市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黄河文化(东营)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方案》《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制定出台,为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夯筑了坚实基础。

  设立“新时代黄河口文化开发利用”专项课题;成立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实施黄河国家战略专项课题45项、社科规划课题169项;举办山东社科论坛2022——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学术研讨会,全国90余家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形成学术论文137篇……为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市深入打造黄河文化研究阐释高地,建强黄河文化研究平台,筹办黄河文化论坛、黄河文化研究院,支持高校、社科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在挖掘整理保护黄河文化资源方面,东营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展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考古调查,做好铁门关遗址、海北遗址考古发掘,抓好海北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征集珍贵史料书籍30余套、电子资料4件,整理认定名胜古迹182处、历史掌故251个、文化典故160个、名优小吃42个、特色产品133个、名人轶事191个,形成各类文化资料目录,全市境内20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山东黄河文化遗产名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营聚焦“保护黄河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等内容,创设“黄河讲堂”,举办“全市干部大讲堂”,还推出一系列“微宣讲专列”“半晌讲台”“学进万家”等基层特色宣讲活动,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精准讲、普通群众参与讲”的大宣讲格局,在全市营造出浓厚氛围。

  一个个动作都诠释了东营在黄河文化“两创”中勇担使命、争做赶路人的决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两创”,关键是“活”起来。

  起源于黄河三角洲的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村居、社区、学校等领域,东营抓好黄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开展一系列“非遗进社区”活动,组织吕剧、短穗花鼓等惠民演出,还将非遗与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校课外课程相衔接,实行非遗传习多元并行,拉近了非遗和市民群众的距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百姓中间。目前,“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工作通过评估,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文汇·慢生活非遗街区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这几年,反映黄河文化的文艺作品陆续涌现——

  广播剧《守望黄河口》荣获全国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摄影作品《滩区,我的家》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

  广播剧《黄河坝上故人归》在中央广播电视台首播,作为脱贫攻坚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展播;

  大型红色音乐剧《追光者》入选国家文旅部第二届音乐剧展演参展剧目;

  散文《黄河口的庄稼》、报告文学《旷野与芳华》等16件作品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

  ……

  除了形式丰富、题材多样的各类黄河题材艺术作品,东营还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和创作季、演出季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成功举办2022年中国沿黄九省区民歌艺术展演、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黄河流域视听合作发展大会等跨省域大型活动,开展“沿着黄河来旅行”主题推广,包括17项配套子活动,其中“寻找黄河锦鲤”参与人数22万,网红打卡地评选收到作品300余部、播放量达670万次。

  这既是东营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也是以优质资源丰富文化生活,打造黄河口地域特色文化展示高地的鲜活写照。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品牌建设激发文旅融合效能

  3月26日,在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我市胜利923沉浸式文化创意工厂项目参加签约。该项目作为打造“两创”文化标杆项目,将建设国内首家石油文化沉浸式工业旅游演艺度假综合体,打造东营文旅爆点。

  作为黄河生态文化的标志地,东营充分发挥入海口独特区位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石油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交融并存的黄河口文化,并以黄河文化“两创”为抓手,在融合中塑造IP、丰盈业态、创新产品,逐步探索出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效路径。

  当下,围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重点任务,东营确立了“一园一城,一廊一带”的空间格局,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东营段建设,打造黄河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叫响“黄河入海 生态东营”文化旅游品牌。

  聚焦项目建设,东营成立10个攻坚突破项目小组,围绕大型文旅综合体、黄河口国家公园、工业旅游等重要业态,集中力量开展招商。2022年,新建成元宇宙黄河市集等项目40个,谋划实施天鹅湖湿地民宿、海上梦乡、孤东未来能源畅想园等项目33个;鸣翠湖湿地风景区、红滩湿地旅游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增省级精品文旅名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景区化村庄6个、省级工业旅游基地1个、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培育单位2个。

  助力推进“山东手造”工程,东营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山东手造”设计开发全链条,系统梳理挖掘剪纸、面塑、大闸蟹等地域特产资源,推出黄河口草编、中华齐笔、东王泥陶、刘氏布偶、留年旗袍等有鲜明地域文化属性的手造产品,借助直播电商,推动更多手造项目走上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让“小手艺”创造“大财富”。目前,全市4家入选、7家提名“山东手造·优选100”。

  我们向着历史回溯,最终是为了奔向更广阔的未来。让黄河文化立足新时代起舞,东营将在探索打造黄河文化“两创”高地,生动讲好黄河故事“东营篇章”的道路上,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记者 关晨歆)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