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朱鹮啼鸣 江豚嬉戏 春和景明 水天一色 大美东营厚植生态底色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春日的黄河口处处生机勃勃。近日,我市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偶遇一群江豚在黄河入海口嬉戏捕食。江豚生态位处于食物链顶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物种,江豚出现的海域反映出其生态系统相对健康。

/

  (资料图

  无独有偶。去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商定引入朱鹮种源,在黄河口湿地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当年12月13日,20只朱鹮从陕西汉中来到东营,与从北戴河朱鹮繁育基地来的10只朱鹮一起在黄河口安了家。

  朱鹮啼鸣,江豚嬉戏……缘何这些对生态环境要求颇高的“小精灵”会选择黄河口?也许我们可以从东营这些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找到答案。

/

  全局谋划——

  构筑大河之洲生态家园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入海口考察时指出,“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我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牢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大责任,高点定位、全局谋划,系统推进。截至目前,我市已颁布《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5部生态保护法规,在全国率先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体系,为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

  我市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记者 闫雯雯 庄洪鑫 提供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近两年,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量、补水效率持续提升;修复淡水湿地20.6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实现了由陆海分割修复向系统修复的转变,促进了“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黄河口新生湿地的原真性、完整性。

  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深入,黄河入海口区域海洋生态得到修复。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411种,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

  2023年1月5日,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等成果资料呈报国务院审批。目前,已通过国家林草局形式审查,将来这里也会成为更多鸟儿的乐园。

  全域推进——

  塑造湿地城市“东营样板”

  在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里,河塘湖泊与天同色,耳边伴随着声声脆鸣,在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

  记者 周广学 摄

  湿地,已然成为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近年来,基于丰富的湿地资源,我市在做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域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中心城河湖湿地连通及入海河流水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造舒朗大气、清新明亮、生态宜居的魅力城区。

  目前,我市有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4处省级森林公园、9处水源保护区、1处风景名胜区、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小区63处,认证一般湿地37处,初步构建了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

  东营作为退海之地,土壤盐碱化严重,成方连片的盐碱荒滩是特殊的生态风貌。近年来,我市依托生物工程技术,成功培育出一批适应盐碱地环境的植物,实现由“地适应种”到“种适应地”的转变。

  “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如今已经建成的一大批集湿地净化、生态保育、游览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彰显了城市特色。

  全力治污——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绿色答卷”背后,是东营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实践。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我市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精准化治气。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编制我市重点行业企业“一行一策”“一企一策”整治方案,扎实做好夏秋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移动污染源管控,完成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区调整。

  ——系统化治水。建立完善“河流——河口——海湾”污染联防机制,对重点河流断面开展周监测周通报,对全市重点污染源外排废水开展常态化监测。规范整治入河排口、入海排口,开展雨污分流情况大排查大整治。

  ——综合化治土。全市110家工业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单位,全部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并形成排查报告;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率达到100%、有毒有害物质报备率达到100%,69个地块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达到100%。

  ——效能化治废。出台《东营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统筹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强化“一废一品”(危险废物、化学品)环境监管,守好防线。

  如今,全市污染防治攻坚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省控以上河流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天蓝、水清、地净成为东营生态环境的新常态。

  以河湖为脉,勾勒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画卷;以绿道为轴,串联城市社区,链接大地景观……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创新,东营正用“生态画笔”勾勒出一幅绿色低碳发展新画卷。

(记者 王苗苗)

责任编辑:周明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